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数字货币 » 正文

全球报道:改变风险偏好要从激励机制入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07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改变风险偏好要从激励机制入手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提出“在实施稳健中

原标题:改变风险偏好要从激励机制入手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提出“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笔者认为,在三角形支撑的框架里,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是最为重要的一角,它既是打通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关键,也是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的重要基础。在当前风险偏好趋向谨慎的融资环境里,应从激励机制入手,切实改变不正确的风险偏好,有效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无论是疏通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传导,还是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都需要努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货币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逻辑在于,微观主体能够敏锐地发现货币政策信号并进行自由的投融资决策,进而影响总需求。因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融资门槛公平性,但凡符合条件,微观主体都能受到既定货币政策环境相同的激励和约束。同时,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主体活跃度,事实上也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里实现严格的优胜劣汰,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准确地发现价值。这些情况表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是有效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的重要支撑。

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内外部环境综合变化,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偏好的传统惯性,市场的交易和投资行为趋向谨慎。随着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规则的打破,我国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从激进投资风格,急剧修改决策基准,转向并不符合商业逻辑的风险偏好,国有、政府背景债券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信贷市场的准入和经营也遵循相同逻辑,融资差异性并不真正体现项目实际承受的风险大小。不难理解,并非基于市场公平有效竞争原则所形成的融资格局,必然导致相当部分微观主体在融资困境中艰难挣扎,特别是在当前外部冲击叠加内部经济转型压力期间,若任由这种融资格局不断自我固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微观主体的整体活力。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症结,也在于面对这些主体,金融市场持有过度谨慎的风险偏好,这既丧失了潜在的受益机会,也客观上增加了风险偏好预期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而从激励机制设计入手,改变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很可能会是当前缓解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差异性的融资准入门槛和差别化的融资投放条件,说到底是传统融资激励机制预期的结果。虽然经过现代公司治理改造洗礼,但相当多金融机构融资模式并未及时转型升级,仍有意无意坚守非国有融资对象必须提供足额抵质押物,而国有、政府背景融资对象可采取信用方式的潜意识。融资的差异性考虑,并非基于实质风险评估,一些并不符合市场公平竞争逻辑的因素被引入风险评价函数。这些行为背后,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不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发挥作用。

因此,要切实改变金融市场过于谨慎的风险偏好。一是要将针对中小微和民营企业的尽职免责规定有效落地,成为可执行的制度安排。再好的理念,若在操作环节过于繁琐,就不能有效发挥制度本身优势,也无法产生制度内含的激励行为。考虑到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针对这些微观主体的尽职免责规定要尽量相对简便易行,避免经理人整体风险偏好与实际风险产生较大偏离。二是要建立基于实际风险的业绩评价基准。在相当长时间里,我国金融市场习惯于抵质押融资方式,股票质押风险也在这一传统融资方式下不断累积释放。但实际上,基于商业原则的第一还款来源才是融资到期偿付的保障。为改变传统融资模式,当前需要建立基于实际风险的业绩评价基准,有效平衡信用和抵质押方式所形成实际风险的业绩评价差异,鼓励经理人努力提高融资对象风险调查评估的准确性。三是要逐步改变垒大户和顺周期经营行为惯性的激励。垒大户和顺周期经营符合金融集约要求,但不符合风险分散原则。加强集团风险暴露管理的内在激励约束,同样适合不同类型的微观主体。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