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内河蜿蜒流淌,水清河畅;一座座串珠公园依河而立,岸绿景美……漫步榕城,灵动的内河带来的秀丽美景,处处可见。
这样的美景,得益于治水理念的大胆创新——以系统治理、标本兼治为目标,福州将内涝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污染源治理、水系周边环境治理、水系智慧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6件事一起考虑,力求“长治久清”;
这样的美景,源自治水劳动者的不懈奋斗——自2016年9月福州启动城区水系综合治理以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多部门通力协作,数千人奋力攻坚,终于消除了43条内河的黑臭水体;
这样的美景,擦亮了福州又一张生态名片——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联合举办的2018年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竞争性评审中,福州从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个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
问河哪得清如许?有福之州,给出了清晰而明确的答案。
截住污染源
潺潺流水、点点落花,一听到流花溪,人们会在心里想象出诗一般的意境。然而,两年前的流花溪,却是一条4.3公里长的垃圾河——污水直排、积淤严重、水道黑臭。
流花溪的遭遇,在福州城区107条内河中很有代表性。随着城市的扩张,受历史遗留因素、地理条件限制等影响,福州内河患上了“城市病”——43条内河成为挂牌的黑臭水体。
群众对治理黑臭水体的热切期待,激发起福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治水的决心和行动:必须改变过去断断续续治理、一直没有根治的窘境!
2016年9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并创新探索出七大治理理念:系统治理、综合分析、生态、治本、质量第一、项目工作法、抢抓主动权。
福州市长尤猛军介绍说,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此次福州明确提出既治标又治本的综合治理之策——抓源头、控过程、治末端,从末端治理转变为全过程综合治理。六大水系、107条内河,同步治理,标本兼治,建管并重。
为实现系统治理,福州市将内涝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污染源治理、水系周边环境治理、水系智慧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6件事一起考虑,同步实施。对群众最关注的黑臭水体治理,实行沿河截污、内河清淤、管网清疏、污染源治理、城中村改造、把水引进来、让水多起来、让水动起来、联排联调智慧管理等9项策略。
眼下,经过两年多治理的流花溪,刚完成治本的关键步骤——在全面清除陈年淤泥后,流花溪沿线埋下了约8.7公里长的截污管,对沿线21个污水排口也全面收集处理。“把原本排进河道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厂统一处理,截住污染源。”福州市水环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陈白介绍说。
截污行动,在每一条内河治理的现场全面进行。仓山区龙津阳岐片区的白湖亭河,全长约5.3公里,沿线城中村、工业厂房密密麻麻,最窄处的河道仅有1米多宽,各类排口多达251个,截污难题十分突出。“再难也要攻下来!”福州市水务集团龙津阳岐片区水系治理项目负责人张作朝介绍说,“洗净”河道后,守好排口、做好截污,将是白湖亭河迎来新生的关键。
筑起沿河截污的“铜墙铁壁”,让污水不入河。目前,福州在完成河道清淤249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共埋设截污管205公里,同时完成整治3100多个污染源,取缔130多家小散乱污企业,初步实现从源头上断绝黑臭。
增强水动力
流花溪经治理后,不仅告别了黑臭、恢复了水流,而且沿河种起了绿树红花,成为一条风光秀美的景观河。流花溪的变化,离不开河道水动力的提升。
陈白介绍说,为畅通水道,今年初开始全面开挖流花溪,原先的“羊肠小道”被全线拓宽为15米至80米宽的开阔河道,让流花溪实现了与上游洪湾河金山公园段、浦上河、台屿河及乌龙江的“牵手”。
值得一提的,由于流花溪具有邻近乌龙江的天然优势,还能利用潮汐进行水体交换,让水多、水动、水清的美景常驻。
通过提升水动力,让水动起来,内河与内河之间、内河与江之间实现连通,从一条条“自闭”的水沟变成纵横发达的城市水网,是福州治水过程中全力追求的目标。
位于晋安区的茶园河,本是垃圾遍布、狭窄淤塞的窄小内河。随着水系治理攻坚强势推进,全长879米的河道全线已整治完成并对外开放。然而,茶园河没有活水来源,如何避免河道因长期静止而再度陷入黑臭?
福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向茶园河生态补水,专门建设了一套补水系统,通过1公里多长的补水管,让茶园河与晋安河“牵手”,每天为缺乏动力的河道输送活水,日补水量达1万立方米。同时,为实现补水水质提升,还建设了一座净化站,让好水源源不断地送入茶园河。
去年3月,福州在全省率先成立的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在发挥治理内涝功能的同时,还将成为城区内河引进活水的“指挥部”。“从闽江、乌龙江纳潮引水,是生态治水的好模式。”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纳潮引水为主、泵站调水为辅”的方式,可实现内河水多起来、动起来。
记者了解到,为增强内河水动力,福州计划通过智慧化调度,利用闽江的潮位差,每天2次把1650万立方米的闽江水引入城区,沿着内河绕一圈后再出城。同时,通过加固、加高水系入江入海的闸门把水留住,打通13条断头河、建设11个推流泵站,让内河水流保持一定的流速,最终形成一个流动的循环水系。
保养常态化
在内河治理中,福州梳理出800多个问题清单,推出6大PPP项目包,首次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设计、施工、管养一体化。为实现一次治理、长期受益的目标,福州在PPP项目的付费方式上创新——在项目全生命周期15年之内,坚持效果导向、严格考核,按效果付费。
以台屿河为例,整治完工后,将由中国水环境公司后期运营维护15年,政府每年予以考核,达标才支付费用。“这样一来,后期的河道养护等环节就可以放心了,群众也能长久享受内河治理带来的生态福利。”福州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台屿河项目负责人俞峰介绍说。
保养好不好,谁说了算?目前,福州正在建设黑臭水体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城区每条河道都将有在线监测站。2019年底前,在线监测系统将覆盖全流域,并完善随机抽样监测机制,全面开展水质监测。其中,在线监测每天4次,随机抽样监测每月1次。
同时,为掌握群众对内河治理效果的直观感受,市建委组织了一支60人的城区水系巡查队。他们将通过徒步巡河、实时反馈、实地核查,盯紧垃圾、污水,每半月可实现城区107条内河巡查全覆盖。
“为确保巡河效果,徒步巡查是主要方式,每天每人平均要走2万多步。”巡查队副队长陈祥炎说,河面卫生情况、排污情况等10个大项的内容,每天都如实记录,为内河当好卫士。
在河道保养中,福州还探索实行“双河长制”——政府和中标单位将各指派专人担任各条内河的河长,即政府河长和企业河长。今后,企业河长主要负责河道的日常管养,政府河长将定期开展河道巡检,并监督企业河长的护河工作,双方共同协作,共同呵护好一条条内河。
如今,活跃在福州各条内河治理中的6000多名建设者依然在忙碌。“目前,全市城区107条内河,已完成系统治理81条,其余26条正在攻坚扫尾,今年底前全部完成。”福州市领导表示,下一步将巩固已有的治理成果,落实好标本兼治的创新举措,让人民群众能够长久地享受福州内河之美。(段金柱 卞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