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种增收 摇钱树 巫山治理石漠化土地近7万亩
种增收“摇钱树” 种生态景观林
巫山治理石漠化土地近7万亩
12月3日,尽管已是冬闲,但黄周弟却闲不住。一大早,他就在林子里忙活开了。这个位于巫山县两坪乡华家村的石漠化治理点,通过几年的植被恢复,过去光秃秃的石头山上如今已是绿植覆盖,有了些苍翠的感觉。
石漠化也被称为“土地癌症”。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就是我市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岩溶面积便有2760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803平方公里,石漠化发生率近30%。
作为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巫山通过多年摸索,探索出了造林与造景相结合的治理方法,治理石漠化土地近7万亩,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新景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青山、民生两相宜。
“家里的地本就不多,还被石头堆分割得支离破碎,这里两分,那里三分。”说起与石漠化的抗争,54岁的黄周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黄周弟年轻时曾远赴浙江打工,为了照顾家人,于2001年返乡务农。黄周弟称自家的地为“鸡窝凼”,意思是地块面积小,土壤中混着沙石,保水能力不好。这样的地,只能种植玉米。
“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以前甚至有人不惜放火烧山以增加耕地面积。”黄周弟说,此举又带来了更严重的水土流失。
近年来,巫山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在中高山地区种植起了耐旱、易成活且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例如脆李、核桃、桃树等。
黄周弟便是受益者之一。“5年前,政府来动员我们种植这些果树时,我们还有些不相信,毕竟土壤层实在是太薄了,感觉种什么都不会存活。”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就在自己犹豫之时,政府不知道从哪里拉来了土,填在了他的地里。
政府的工作都做到这份上了,黄周弟不好再拒绝,便试着种植了一批。
没想到,这一次种的脆李、核桃和桃树还真的存活了下来,而且长势不错。黄周弟的果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今已是拥有40亩脆李、120株核桃树、200棵桃树的产业大户,今年喜获丰收,收益可观。
作为全县的脆李种植示范村,华家村今年产出优质脆李近200吨,综合产值达到400余万元,脆李种植业已成为全村人增收的重要依托。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我们还把造林和造景结合起来,大量栽植红叶,把石头山变为观赏林。”巫山县林业局造林科干部廖俊表示。
巫峡镇文峰村紧邻文峰公园景区,这几天,到文峰看红叶的游客特别多,在景区入口处不远,文峰村的1000多亩红叶林已成为一道靓丽的生态屏障。
相距不远的巫峡镇桂花村则是巫山治理石漠化的另一个重点区域。这里地处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距县城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以前这里山上少有植被,很是难看。
“我们栽植了各类苗木120余万株,主要树种为女贞、栾树和柏木等,形成了1.2万亩的生态景观林。”廖俊说,在对该区域进行石漠化治理时,巫山采取大树与小苗、乔木与灌木、常绿树与落叶树、生态林与经济林等多种形式的混交,注重色泽、季相合理搭配,保障了工程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多种功能发挥。
目前,该区域生态林组成合理,长势良好,昔日荒山变成了环绕县城的万亩森林屏障,“大风吹,沙石飞”的场景再也看不见了。
本报记者 颜安 陈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