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东北部的银沟遗址,就是被历史埋藏千年的鼎州窑系,而耀州窑是鼎州窑系的传承和发展。”12月16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赵荣、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出席并致辞。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以及来自考古学界、陶瓷学界、材料学界、文物学界的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
富平县银沟遗址是一个没有文献记载,且已被历史埋藏了一千多年的重要遗址。2011以来,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对这一区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工作,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土坑832处,矿物质遗迹(多种不同颜色的矿物质混合土)242处,古井145眼,夯土墙基址2处,房基址8处,古代道路10条,壕沟12条,墓葬112座(其中古墓葬88座),扰土坑229处。在调查工作中还采集各类器物标本984件。
目前从材料学角度探讨,得到的初步结论性成果有: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陶瓷遗址。该遗址出土的陶瓷残片品种丰富,工艺技术水平非常之高。特别是白瓷(青白瓷)的技术水平属当时最先进的水平。依据热释光断代分析,富平银沟遗址从唐代时就已经开始烧制陶瓷器,一直延续到五代及宋代。该地出土精细青白瓷在五代至北宋早期已有非常成熟的烧制技术,比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相类青白瓷产品的烧制年代早约一百余年。
结合文献资料,富平地区在隋唐时期曾称“鼎州”,与陆羽《茶经》记载的“鼎州窑”时空相符。唐末至五代,此地曾属“耀州”管辖,故后人又称其为“耀州窑”。从窑系的归属看,“耀州窑”应归属“鼎州窑”系,它是“鼎州窑”的继承与发展。另外,富平在历史上长期属“北地郡”,与文献中提到的“柴窑出北地”相符,从银沟遗址出土的青白瓷的特征来看基本符合古文献中描述的“柴窑”产品之基本特征。从目前国内外各处自称“柴窑”的实物标本来看,还没有一处所谓的“柴窑”的理论依据和实物标本能与本课题相比的。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望揭开被学术界称为“天下第一窑”——“柴窑”之千古之谜。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柴世宗所烧的御窑。
“这里出土的陶瓷碎片曾经被视为生活垃圾,现在研究结论发布,证明了富平银沟遗址在陶瓷制造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地位。”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经理王德义说。
“富平银沟遗址可以称为鼎州窑系,耀州窑是鼎州窑的传承与发展。以前人们以为陕西的陶瓷制造是从唐朝晚期开始的,现在看来鼎州窑系至少是在武则天时期已经很兴盛。这一发现把陕西陶瓷制造历史往前提了一百多年,也将改变对中国陶瓷制造历史的认知。”课题组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少华说。 华商报特派杭州记者 马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