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走在国外街头,看到有着熟悉牌坊、大红灯笼的“唐人街”,会倍感亲切。而当外国“蓉漂”来到成都后,他们也需要一个包容多种文化、生活方式的空间。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更离不开国际化社区的营造。
近日,《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成都将规划形成“四片五园四区多点”的国际化社区布局结构。从2018年到2020年,将陆续推进45个示范点位的建设。
布局“四片五园四区多点”
打造4大特色类型
“国际化社区”是什么?它是参照国际化社区标准建设的新型功能社区,可以包容各类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国家、人种、民族背景的人。规划提出,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形成“四片五园四区多点”的国际化社区布局结构。
“四片”是指将打造4个国际化社区示范性片区。成都将重点依托武侯区桐梓林片区、郫都区双柏书院产业人才集聚片区、锦江区合江亭和督院商业商务活动聚集区、成都高新区天华和盛华文化资源富集区等4个外籍人士聚居区域,通过提升社区形态、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打造形成国际化社区示范性片区。
“五园”是指将依托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法生态园、中意文化创新园、中韩创新创业园和新川创新科技园,建成5个“产城一体”的国际化社区。“四区”将依托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和简阳城区,建成“人产境业城”有机融合的引领性国际化社区。“多点”则是依托外向度高的城市商圈、特色街区和文化教育设施等,全方位、多点位布局发展一批国际化社区。
根据地区实际和不同特点,国际化社区的打造将分为4大特色类型,包括产业服务型、商旅生态型、文化教育型和居住生活型的国际化社区。
2019年布局建设13个示范点
2022年底各区(市)县实现“全覆盖”
针对“国际范”社区的建设目标,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打造国际化社区45个以上,国际学校达到5个,涉外医疗机构达到19家,出入境服务站达到8个,外籍人士之家达到14个以上。到2022年底,“四片五园四区多点”国际化社区建设全面完成,全市22个区(市)县实现国际化社区“全覆盖”,并打造出一批具备全国知名度的品牌社区。
在推进的路径上,成都将从优化形态、提升水平、完善治理、融合文化、大力引进外籍人才和强化党的领导等方面入手,推进“国际化社区”的落地。其中,在大力引进外籍人才上,将依托“海外成都”“一带一路”友城链,在海外重点城市建立人才工作站。同时,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可申领“蓉城人才绿卡”。
记者从示范点布局表看到,成都将重点推进45个示范点建设,从2018年到2020年,分别布局4个、13个和28个,包括督院街街道青石桥社区、火车南站街道桐梓林社区、兴隆街道兴隆湖国际化社区、合亭江街道大慈寺社区、东坡街道清水河社区、沙河源街道新桥社区、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等。
公立学校将探索
国际理解课程和中外融合课程试点
《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政策措施》也与规划同步出台,提出诸多激励措施支持国际化社区建设。
例如,为激励海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成都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 (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重点创新创业团队和知名企业引进“高精尖缺”海外人才,在其上一年度对成都发展作出的贡献额度内,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引才奖励。
为强化国际化社区医疗配套,积极引进外资及港澳台资品牌医疗机构来蓉联合办医,对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建立合作中心(研究院、所)的本市三级医院奖励100万元。专科建设达到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标准的,分别奖励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
在国际教育上,在有条件的公立中小学幼儿园,探索开展国际理解课程和中外融合课程试点。并优先在国际化社区试点推2020年,国际学校达到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低于4个。同时,做优“留学成都”教育品牌,设立“一带一路”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到2022年,建成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记者 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