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格尔木 好生态带来牧民新生活
人民网格尔木1月31日电(杨阳 史玉萍)进入冬季以来,大灶火生态公益林管护站站长罗刚都会开着自己家的皮卡车,沿着格茫公路对管辖区内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开展巡查、到牧民家里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捡拾公路两边的垃圾,由于管护区面积大,一个巡护走完得花上两、三天的时间。
今年39岁的罗刚是青海省格尔木市林业局国家重点公益林护林员,十几年前,罗刚还生活在拖拉海草原上,以放牧为生。2010年,格尔木市林业局为联点拖拉海村帮扶解决了2名林业员岗位,那时罗刚就成了一名重点公益林护林员。
1月22日,记者坐上罗刚的皮卡车,体验了一次公益林护林员工作。
皮卡车驶入林地,林地里没有路,只能沿着地上的车辙印行走,汽车上下颠簸得厉害, 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生长着红柳、白刺、罗布麻,还有各种叫不出名的植物和一眼望不到边的漫漫戈壁,宛如一个原生态戈壁沙漠植物园。让人不禁感叹,这茫茫戈壁滩上居然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近年来格尔木市积极探索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的成果。
罗刚负责的大灶火管护站距离市区约90公里,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为214576.5亩,有11个林班76个小班,站上一共有7个人,大家轮流值班,确保站内24小时有人值守,每天开展林地巡查。大灶火管护站管辖的范围东至拖拉海村,南至格茫公路,西到向阳沟,北达大灶火,管辖区内草原、天然林地、天然湿地和戈壁荒地交杂密布,沼泽、河流众多,复杂的地形给巡护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隔几天我们就会深入林地巡护,林地天气说变就变,巡护时最怕遇上沙尘和下雪天气,迷了路走不出林地很可怕。冬天我们开皮卡车、骑摩托车进入林地,到了夏天雨季,到处都是河流、沼泽,稍不留心就会陷车。”罗刚一边开车,一边向记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虽然护林员工作枯燥辛苦、长年和“不会说话”的林地打交道,一个月3000余元的工资也不算多,但罗刚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责任,倍加珍惜。“这些年,看着草原上草长得越来越茂盛了,林地灌木高了密了,而且还时常看到黄羊、野鸡等野生动物,生态是越来越好,心里还是挺自豪的。”
最让罗刚欣慰的是,生态一天天在变好,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家园”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收入也一天天提高。
罗刚的表弟南丁就是受益的牧民之一。南丁家有草原面积9万多亩,公益林占1万多亩。南丁告诉记者:“过去我们牧民靠山吃山,靠伐取红柳根取暖,也就只能维持个温饱;现在靠山吃山,我们和市林业局签订家庭承包管护合同书后,禁止砍树伐林,保护公益林,家里每年享受到4万元的管护补贴,我自己通过圈养和调整放牧点发展养殖业,家里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
格尔木市林业局公益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一共设立了40多个管护站,包括人工林和国家重点公益林,聘用了专职护林员305人,专职技术人员40人,近两年还解决了精准扶贫生态护林员225人,这500多名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对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禁止滥砍滥伐,以及进入林地进行非法采摘野生黑枸杞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为了加大重点公益林资源保护力度,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格尔木市林业部门积极创新机制,将公益林管护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将脱贫攻坚工作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与家庭草原划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牧民家庭签订家庭管护责任书,在落实国家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同时,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家园”的主动性,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牧民增收的共同发展。
格尔木市林业局副局长贾青松说:“我们与国有林场、国有林场与管护站、各管护站与护林员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管护责任书签订率100%,对涉及家庭合同制管护460多户牧户,全部签订家庭承包责任书,落实到管护面积和区域,管护落实率达到100%。”
据了解,格尔木市拥有森林生态效益管护面积642.24万亩,涉及4个乡镇和农垦集团,划分为242个林班,2948个小班。其中,国有林地632.2万亩,集体和个人林地6.04万亩。共发放管护资金1.25多亿元。2018年,市财政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403.4万元,落实42.82万公顷公益林的管护任务,为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落实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效调动了农户参与森林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促共进、实现共赢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