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视财经评论丨“用工荒”节后再上演!真正短缺的是啥人才?
这几天,全国各地都陆续迎来春节返程客流高峰,很多企业开始面临同样的难题:节后因为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导致人手不足,无法顺利复工,甚至可能延迟开工。人手不足,企业用工荒的根本原因在哪?真正短缺的又是哪类工种?2月14日晚,《央视财经评论》栏目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以及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做客演播室,深入解析。
招工难 难在哪?
任兴洲:招工难 结构问题更突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任兴洲:用工荒问题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春节前后的季节性问题更加突出。招工难,更多是结构性问题:一是随着中西部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招工难现象更加突出;二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招工难,表现最突的是服务业。一些建筑业普通工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用工荒更加突出。
刘 戈:节后用工荒波及到二三线城市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关于春节后的用工荒问题,一所招聘机构也做了一个研究报告,他们的数据显示,以前的用工荒主要出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今年春节前后的用工荒波及到了二三线城市,其中最缺人手的是服务业里的营业员、送餐员、保洁员等。这里面的确有一个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变化等在内的结构性变化,和前几年的用工荒从地域到人员缺口构成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年年荒 怎么破?
任兴洲:供给方面能力匹配更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任兴洲:调整结构、破解用工荒难题,我觉得能力匹配更重要。虽然也有总量的问题,比如从2012年以来,16岁—59岁绝对劳动人口是下降的,下降了2600多万人,但是就9亿多劳动人口来讲总量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就能力匹配而言我们的问题更突出。第一,有一定技能的工人比较少,技工比较少。技工里面有资质的更少;另外,技能里面有一定高技能的工人更少。
所以,从这几个结构就看得出来,现在的难处是,有一部分人没事做,有一部分事没有人做,不是他不想做,而是能力不匹配。比如产业也在调整和转型,但是我们自动化的水平越来越提高,劳动者他能够操作吗?能够使用吗?这样的能力他匹配吗?还有很多的技术革新在不断发展,他能够顺应这样的需求吗?现在,能力匹配是关键,所以,就会出现一方面是招工难,一方面是就业难,看似矛盾,但是实际上它是结构性的问题。
刘 戈:用工市场供需稳 就业形势不用愁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结构性问题的确会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一些人从原来的岗位转到另外的岗位上,在新的岗位上能不能适应,这对于很多人可能是一个挑战。但是总体上来讲,用工市场基本上是趋稳的,也就是说,总体的就业形势不用太发愁。
其实,从2010年开始,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就逐渐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由于新进入的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农村劳动力转化到城市里面的数量也在减少。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经济中比重不断提升。而服务业所消耗的劳动力数量,测算下来平均比制造业要高20%左右。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产生的一个效应就是,由于劳动力供应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虽然GDP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就业总体上是稳定的。
刘 戈:招工难与就业难长期共存 招工难倒逼企业转型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我觉得招工难和就业难,看似矛盾,但是会长期共存。一方面产业结构在调整,人才培养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调整;另一方面,招工难会倒逼企业转型。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更好地生存?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拿出更高的工资来吸引人才。这是一种互动的促进机制。
任兴洲:稳就业 体制机制改革是治本之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任兴洲:我觉得,稳就业的长效机制,体制机制的改革应该是治本之策。我们刚才说了很多的措施,有很多短期之内就能发挥效果的,但是从长期来看,解决稳就业的问题,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比如,现在薪水固然对劳动者而言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户籍制度改革,我能在这里落户,我能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社会保障能够有着落,我的孩子就在我就业的城市能够读书,我的医保在这里能报销,这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体制机制,涉及到新的制度安排,这些才是解决我们稳就业的长效机制,也是治本之策。
责任编辑:申明宽 UN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