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点|中国不搞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努力创造正面外溢效应
中国政府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当各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福利的同时,一些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若无法通过有效的治理机制得到解决,就会反过来成为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理由。这是各国政治家们应当极力避免的。
“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治理。”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努力创造正面外溢效应,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货物、资金、技术、人才等得以在国与国之间流动,产业也会因此在国与国之间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全球经济的蛋糕做得更大了。而某种程度上,贸易与金融的全球治理结构,决定了这个蛋糕能够做多大,以及能否让各个国家合理地分到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
与此同时,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政策外溢效应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比如,具有美元这个全球货币发行权的美联储,它的货币政策就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从过去10年的情况来看,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被这种外溢效应弄得有点“苦不堪言”。在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的时候,国际资本涌向新兴市场国家,造成这些国家的资产泡沫,而当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收紧的时候,国际资本则又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就会给部分国家造成主权货币危机。
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汇率政策。或者说,由于汇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很多宏观政策协调的结果将会从汇率水平的变化中体现出来。中国政府很早就表示,不搞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15年以来,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市场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几次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都不是出于刺激出口的目的搞贬值,反而是为了防止人民币汇率过度贬值。
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东南亚国家的许多货币贬值幅度在百分之三十、四十甚至五十以上,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贬值,虽然这对当时的中国出口和吸引外资带来一些压力,但却对促进该区域经济恢复做出了贡献。换句话说,中国当时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就具有正面的外溢效应。
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前提,是大国之间具有战略互信。基于战略互信和规则共识,全球治理体系才能有效运转起来,国际经贸关系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当前的国际经贸规则、金融体系都是基于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建立的。当时,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占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然而,发展到今天,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是这些并没有反映在当前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中。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多年来通过设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作为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原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同时,中国也积极支持和参与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等改革,共同构建更符合新时期国际经济、金融、贸易需要的更高水平的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