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内斗到反思!日本人赢了与垃圾的战争
本文讲述了日本从上世纪60到70年的脏、乱、差的城市环境,变为当今整洁如新,成为世界城市典范的过程。期间因为垃圾日本首都东京爆发了内斗,此后官方引导、寻找解决办法。垃圾是人类文明的副产品,如何解决垃圾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较长,看摘要有兴趣可以继续往下读并欢迎转发:
摘要:
1)1967年东京市市长称:“我想成为东京的一名清洁工。”
2)垃圾像人的屎一样,令人生厌且存在潜在危险,但又无法摆脱。
3)每天都有5000多辆垃圾车驶入江东区,导致江东区交通拥堵、垃圾外溢、恶臭扑鼻。在有风的日子里,在东京经常可以看到苍蝇与垃圾在空中一起起舞的场景。
4)许多日本人认为经济扩张、大规模生产产品和大规模消费是导致垃圾大量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消费和经济扩张成了被人们指责的对象。
5)垃圾围城,1971 年东京23区的日均垃圾生产量约14万吨,比起七年前增长了76.78%。
去过日本的人都会被日本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震撼,其实日本人爱干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日本曾经也是脏乱差,1970年,日本教育学家高桥敷教授就撰写了《丑陋的日本人》一书,历数日本人“乱丢垃圾、随地小便、从不排队和'在动物园乱喂长颈鹿'”等不文明行为。
(图:1967年,日本大阪被垃圾塞满的河流。)
日本现在整洁的城市始于一个人,他就是美浓部亮吉(Minobe Ryōkichi)。美浓部亮吉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学者和政治家。他于1967年至1979年任日本东京都知事(相当于东京市长)。
(日本如今整洁如新的街道。)
1971年9月,当美濃部亮吉提出要想垃圾宣战的时候,日本公众的目光才被转移到日本当时随处可见的垃圾。在日本经济迅速扩张和消费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日本的垃圾也迅速扩散,尤其是东京。美濃部亮吉当时应对垃圾扩张的办法就是想垃圾“宣战”,他鼓励建造垃圾焚烧炉和垃圾填埋场。这也引发了人们的关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消费带来的环境成本的讨论。
正是这场大讨论改变了战后日本对垃圾和废品的认知。再加上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对垃圾价值的认识。社会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也会带来大规模的垃圾。这也促使日本环保理念的形成。浪费物品、资源和能源等问题也会威胁日本的安全和日本中产阶层的寿命。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垃圾还不是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关注的问题,而是许多中产阶级生活愿望的象征:一次性用品带来的便利、能源消耗带来的舒适感,购买电器,保护自然资源等。在随后的几年中,人们生活产生的垃圾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今天被塑料污染的世界海洋。但是,战后几十年在日本对垃圾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这一点能够在现如今的日本社会文化上反应出来。正是后来对垃圾的宽泛理解,让日本抓住了关于废品的核心问题。废品不一定是垃圾甚至和垃圾没有太大关系。
因为资源稀缺。日本总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什么是垃圾,什么又是浪费这样的问题。
如今可以根据垃圾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利用。确定一样东西是不是垃圾其实就是在做价值判断。不管是食品、还是能源,对人们有利的被任认为有价值,无利的可能就会被当作垃圾扔掉。
垃圾围城 东京爆发“垃圾内战”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东京是日本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日本垃圾最严峻的城市之一。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能力提升,环保意识尚未觉醒,人口大量涌入的东京被纸片、塑料、玻璃瓶、食品废弃物团团包围。
东京的垃圾总量也就是从1955年(昭和30年)开始激增的。1956 年,都政府通过了《清扫工场建设十年计划》,能够焚烧的垃圾,就集中焚烧,不能烧的就被拉去填海。但是这个计划遭遇了人们的抵制。
1971 年东京 23 区的日均垃圾生产量约 14 万吨,比起七年前增长了 76.78%。而且,增加的多数是不可燃垃圾,城市垃圾中只有大约三成可以通过焚烧处理。
1967年4月赢得东京市都知事选举后美浓部亮吉在表演讲时宣布“我想成为一名东京的清洁工。”这句话从字面上和比喻上讲,他都为日本即将到来的垃圾战争奠定了基础。美浓部亮吉清晰地阐述了,他将致力于解决‘经济告诉增长带来的病态部分’,努力提高生活在大都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竞选过程中,他还承诺诺,讲尽力纠正对社会弱者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就具体事项的优先等级方面,美浓部亮吉把卫生和环境污染放在了最靠前的位置上。为了证明他所言非虚,他让自己的首席经济规划师Shibata Tokue来负责卫生事务。Shibata事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写过《日本的卫生问题》(Nihonnoseisōmondai)之类的书,这本书出版时间很早,而且清楚地讲述了经济发展变化、社会转型和垃圾产生之间的关系。
美浓部亮吉(Minobe Ryōkichi)
美浓部亮吉希望做的是在整个大都市建造焚烧炉,每个区域都会对自己的垃圾负更直接的责任。从实践层面来讲,垃圾战是一场运动,最关键的事要说服每个居民在确保他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情况下,让他们同意在自家后院建垃圾焚烧炉。因此,1971年9月的垃圾战争宣言是对东京居民的呼吁:必须解决严峻的垃圾问题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而这场战斗中最有效的武器将是现代化的焚烧炉。垃圾战争是关于如何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现代文明不良副产品的责任。
从许多方面讲,美浓部亮吉向垃圾发起的进攻都是试图彻底改造废物。垃圾被看作现代文明社会副产品,一定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处理,所以焚烧炉就能够出现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作为驯服垃圾能力的象征和标志。美浓部亮吉认为与垃圾的战争是持久战。
垃圾像人的屎一样,令人生厌且存在潜在危险,但又无法摆脱。所以垃圾应该处于城市的边缘或者被仍在后院。
在1971年入秋之前,人们还在认为,城市居民会找各种利用抵制新的焚化炉的建设。比如建焚化炉影响化境和健康,还存在不安全因素,而且还会耗费大笔资金。一个主要的案例是杉并区(Suginami,是一个日本东京特别行政区。)拒绝在其土地上安置焚化炉,该区长期抵制在他们的区域建设焚化炉。在1966年11月,他们接到东京市政府的通知,重新选择新的地点建设垃圾焚化炉,并且需要该区需要提供土地。受到这一消息影响,杉并区居民组织了一场抵抗运动,该运动在1971年秋季仍然持反对态度。
(杉并区居民抗议东京市政府的垃圾处理场建设计划的情形。)
在杉并区抵制在其辖区内建设垃圾焚化炉的时候,江东区(Kōtō,日本东京特别行政区之一,位于东京都东部)已经与肆虐的垃圾缠斗了好多年。东京近三分之二的垃圾地都位于江东区。
垃圾车从东京各处收集垃圾,然后汇聚在江东区拥挤的街道上。每天都有5000多辆垃圾车驶入江东区,导致江东区交通拥堵、垃圾外溢、恶臭扑鼻。在有风的日子里,在东京经常可以看到苍蝇与垃圾在空中一起起舞的场景。长期以来对于处理日本首都的垃圾总是收效甚微,让人沮丧。1971年8月,东京政府要求延长第15号垃圾填埋场的使用时间。江东区的居民心理彻底失衡了!
(图:1965 年夏天,江东区南砂汀小学的学生们,在课后纷纷掏出苍蝇拍打苍蝇的情景。)
9月27日,在美浓部亮吉宣布向垃圾宣战的前一天,江东区向东京市政府提出了东京垃圾处理厂分布不合理,对垃圾处理责任分配不均匀等问题。
江东区的居民没有承担杉并区垃圾的责任。在江东区民众看来,杉并区继续拒绝建造垃圾焚化炉表明它对当前的形势漠不关心,而且还表明它不愿意为自己产生的垃圾负责。
在1971年12月,杉并区和江东区之间的矛盾爆发了。江东区决定禁止杉并区的垃圾车进入位于江东区第15号垃圾掩埋场。从1971年从12月22日清晨开始,所有抵达江东区的垃圾卡车都检查,凡是来自杉并区的垃圾卡车都被拒之门外。
(图:“杉并垃圾滚回去!”)
正如当时一块牌子上写的“杉并区的垃圾都滚回去”。江东区和杉并区的居民就这样摊牌了,走向了对立。
江东区和杉并区居民间的对立充分让垃圾肆虐的问题完全进入了所有人的视野,垃圾问题成了当时人们不得不直面解决的一个严峻的问题。1973年5月末,江东区再次拒绝来自杉并区的垃圾车进入第15号垃圾掩埋长。人们打开报纸、打开电视都能看到相关的新闻。至少有好几天时间,杉并区没有再收垃圾,最后杉并区的街道路边都是肆虐的垃圾。
(图:杉并区的街道边满是垃圾的场景)
最后美浓部亮吉被迫出面干预此事,美浓部亮吉游说江东区先撤掉路障,重新与杉并区谈判,并迫使杉并区同意在自己辖区内建立垃圾焚烧炉。
关于垃圾焚烧炉建设引发的冲突,揭示了当时东京垃圾量的庞大和增长之快,以及许多东京人不希望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处理垃圾的愿望。美浓部亮吉希望人们能够关注垃圾问题,经过这件事,他成功了。但是他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目标突然被出现的垃圾问题阻挡了。
不管怎么看,垃圾都是肮胀的,应该与之保持较远的距离。杉并区人们对垃圾焚烧炉的抵制反映出美浓部亮吉的卫生计划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支持。1973年NHK播放了一部纪录片,突出展示了垃圾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纪录片中,有些人就是对垃圾视而不见。纪录片还提到要在新宿区中心建造一个卫生设施,政府代表还向居民保证新宿的形象不会受损,并且还称,该卫生设施能够降低污染,将成为新城镇规划的典范。
在江东区街头的采访中,许多受访者表示,将新宿的所有垃圾放在江东区处理是不公平的,新宿和杉并区一样,都有责任处理自己的垃圾,如果被江东区抵制,两年后新宿和杉并区就会变成垃圾场。
公民环保意识觉醒
在对垃圾宣战的初期,美浓部亮吉最终取得了胜利,赢得了东京居民的认可。人们同意,在东京更多的地区建造垃圾处理设施。1974年11月,杉并区所有党派的人都同意在高野地区建立一个垃圾焚烧厂。该工厂采用尖端技术来控制任何可能的污染;为垃圾车建造地下隧道;并且卡车本身将被重新设计以尽可能多地装垃圾,并防止垃圾散发气味。垃圾焚烧炉还为该地区提供了便利设施:产生的热量可以为附近的游泳池和老年人家庭提供温水,并且还将建造新的社区空间和设施,如大型广场和图书馆。经过数百次开会商讨,和与各方的多次谈判,并做了相关法律建设,该工厂终于于1982年上线使用。
美浓部亮吉极其盟友成功地把东京拖入现代垃圾焚烧炉时代。但是在新宿区设立卫生设施的计划并未通过。但是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东京又建造了十多个垃圾焚烧炉。
有其他迹象表明,当时人们对在社区内建立卫生处理厂的想法仍有抵触情绪抵抗。东京市民办公室对垃圾问题进行了多次民意调查,其中包括有关焚化炉观点。这表明垃圾焚烧炉对垃圾战有多重要。1971年11月,当居民被问及如果必须在你家附近建造卫生处理厂时他们会如何反应?在1,080名受访者中,近四分之一(24.3%)的人表示会绝对反对。大约四分之三(75.1%)的人表示,无论有无条件,他们都可以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
两年后,即1973年12月初问同样的问题时,973名调查对象,表示同意的人占比基本保持不变(75.6%),但在这些人中,更多人是无条件同意的。反对人的占比显着下降,从此前的24.3%,下降至8.1%。这种下降趋势在其它问题的答案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印证。例如,更多的人认为每个区都应该处理自己的垃圾。
东京卫生局关于处理垃圾和垃圾产业的构想,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在1971年,东京卫生局开始意识到其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而处理污物,更多的应该是建立一个保护环境的综合系统。该局开始对外宣传的词汇不再事污秽,而是浪费。它认为环境无法承受过度的垃圾。扩大的经济活动规模产生的大量垃圾以及在不该倒地方倾倒垃圾都会破坏环境。因此,该局认为其责任不仅仅是卫生,更多的是恢复垃圾与环境之间失去的平衡。
东京卫生局更是把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直接关联到一起。
反思经济发展与环保
人们开始思考大量垃圾的源头。许多日本人认为经济扩张、大规模生产产品和大规模消费是导致垃圾大量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消费和经济扩张成了被人们指责的对象。对于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当时的日本人给出了另一个解法:垃圾生产总值(Garbage National Product,缩写也是 GNP)。
人们认为垃圾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无法有效捕捉和衡量经济进步的证据。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人们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因为它不能反应环境退化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恶化和加剧,甚至曲解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理解。
1970年,《朝日新闻》发表了长篇系列文章《打倒国民生产总值!》(Kutabare GNP!),研究日本作为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百年历史,以及战后日本经济的“扭曲”增长,为了日本人民可以享受的富裕生活,日本经济增速的稳定,忽视了环境问题。它的首次分期表达了对单独依靠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增长是否合理的疑问,特别是当涉及对人民福利的更广泛关注时,并提出了疑问,是否有更好的衡量社会富裕程度的方法和指标。
在美浓部亮吉宣布垃圾战争之后,东京政府在办公大楼内展览了对经济增长煽动的大规模消费的尖锐批评。垃圾产生的的根本原因是“造成浪费的大众消费经济吗?”人们被鼓励去面对大众消费的意义,并思考人们生活中真正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现代文明应该是什么样?
这些问题隐含着大众消费不应该这样的信念来定义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并非人人所希望的。卫生专家和首席经济规划师Shibata Tokue认为,高消费和高经济增长带来高度幸福的乐观逻辑正在被推翻。因此,他说,有必要重新考虑现代经济学和文化观念。
环境卫生专业人员努力向公众传播他们对垃圾认知概念,使人们相信他们的垃圾可以而且应该以环保的方式进行管理,他们扔掉的东西应该被视为现代生活的反映。作为垃圾战争的一部分,东京环卫局竭尽全力将对焚烧炉的理解传播为安全,清洁和现代化的垃圾处理方式。
1972年,该局进行了173次此类宣传,共有7,635人参加。东京环卫局的外展战略还包括与邻里协会(其在1973年进行了1,300次),小组讨论,座谈会和“暑期学校”的会议,或关于垃圾问题的教学活动。
1974年,为响应当年特别激进的垃圾宣传活动,44,392名东京人到工厂参观或参加研讨会;
1976年,有6万人观看了垃圾焚化炉,11000个垃圾填埋场。
东京环卫局还对下一代居民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并通过他们向他们的父母进行了宣传。组织了焚化炉的特别亲子之旅。该局赞助了一年一度的儿童绘画与垃圾相关主题的比赛和展览,并收到了来自大都市的小学生的数千份参赛作品。
很难估计东京环卫局的计划和自己的垃圾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东京居民的观点和行为,但垃圾战争确实引起了人们关注垃圾问题,即使结果是他们的知识和行动好坏参半。在美浓部亮吉宣战后不到两个月,在对1,080名东京人的调查中,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73.6%)称他们了解“垃圾战争”一词。
不仅如此,他们认为生产垃圾近年来一直在增加,符合东京市政府对垃圾扩散的宣传。当被问及他们如何将东京的垃圾量与三四年前的垃圾量进行比较时,95%的人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69.1%的人表示他们的家庭扔掉的垃圾数量在同一时期有所增加。62.3%的受访者者称,东京街道将在几年后成为“垃圾之山”。
但是由于东京长期采取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许多人对垃圾处理系统不够了解。根据规定,如果居民想扔大件垃圾,必须在指定日期的前三天联系卫生系统的人员上门取件。但是只有58%的受访者知道这一点。另外还有19%的家庭主妇认为她们的垃圾都是在一个垃圾场被处理掉的。
完备的垃圾处理体系
到了今天日本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垃圾教育和处理管理体系。上大学时,在日本生活了近10年的日语老师曾说,在日本扔垃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
(日本的垃圾回收处,有12个桶。)
除此之外,更换电视、冰箱和洗衣机还必须和专门的电器店或者收购商联系,并要支付一定的处理费用。大件的垃圾一年只能扔4件,超过的话,要付钱。
其次,扔垃圾有具体的时间规定:什么时间,扔什么垃圾,不能错。所以,在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一张是电车时刻表,另一张就是垃圾回收时间表。每周7天,回收垃圾的种类每天各不相同。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
因为扔垃圾是件繁杂的事,所以在教人们区分垃圾方面,日本各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有的行政区年底还会给居民送上来年的“年历”,在“年历”的下方注有说明:每一种颜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何种垃圾。“年历”上还配有各种垃圾的漫画,帮人们加以区别。
有些超市售出的每一样产品的外包装上都会注明此类包装属于什么样的可回收资源。
日本城市由脏乱差,变成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典范,离不开与垃圾的持久斗争,而我们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