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遵义:7年实现“两连跳”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
发布会现场 |
人民网贵阳8月14日电(孙远桃)8月14日,记者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遵义市用7年时间实现“两连跳”,2015年突破2000亿元、2018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赶超跨越。
截止2018年底,遵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1949年的2113倍,位列西部非省会城市第5位,跻身全国经济总量百强城市行列;实现人均GDP47931元,是1949年的119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2亿元,是1949年的350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亿元,是1949年的2274倍;固定资产投资2973亿元,是1949年的22005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816.92亿元、3336.84亿元。
70年奋力拼搏 “黔北粮仓”成“黔北钱仓”
遵义市委书记、市长魏树旺表示,近年来,遵义市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紧紧围绕“八要素”,深入开展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基本形成了茶叶、竹、辣椒和中药材(花椒)、生态畜禽等为主导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全市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33亿元,是1949年的394倍,“黔北粮仓”正在成为“黔北钱仓”。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双千工程”,初步形成了以白酒、能源、烟草、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完备工业体系,培育壮大了89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先后于2012年突破500亿元、2016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1111亿元,是1949年的7067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7%。
着力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大力发展以全域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促进商贸物流、批零住餐、休闲康养、金融、文化等产业发展,旅游业持续实现30%以上“井喷式”增长。全市2018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亿元,是1949年的7798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5%,比1949年提高29.5个百分点。
70年沧海桑田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遵义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实施“县城倍增计划”,打造特色示范小城镇,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县城区为骨架、建制镇为支撑、中心集镇为补充”的城镇体系,全力推进新蒲新区开发建设,中心城区形成了“四区支撑、联动发展”的新格局。2018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30倍;常住人口212万,是1949年的35倍。先后获得了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七要素为主的黔北民居。2015年全市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58公里,国省干道通车里程达5779公里,县乡道通车里程达12343公里,“村村通”公路16446公里,“组组通”公路11566公里,水路运输通航里程达927公里,100%建制村通客运,彻底改变了山区农村交通落后的面貌。建成骨干水源工程571个,解决了63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所有行政村有可靠供电,实现了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和4G网络覆盖。
此外,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月月造林·增彩添绿”和“治污治水·洁净家园”行动,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县、5个国家生态示范区、3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和95个省级生态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62%,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
70年矢志不渝 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想方设法改穷业、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2018年,遵义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312元、12265元,是1949年的245倍、323倍。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9.2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3%下降到2.02%,实现了826个贫困村出列,19.7万农村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开启全新的幸福生活。
始终坚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学前教育入园率达8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建成10万师生入住的遵义大学城。建成4家三甲医院、22家二甲医院、12家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相继实现全覆盖。城镇人口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2%以内。
实现了农村乡镇敬老院全覆盖,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70.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2.2平方米,是1949年的9.38倍。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7.8万户。城乡三项医保参保率达95%以上,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4104元。体育场馆实现县县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方米。连续24年6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地市”称号,连续4次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连续5年进入全国30个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前12位。
70年创新求变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
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市场领域改革,遵义创造了诸多成功经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四确五定”湄潭经验写入中央文件,2015年在全国敲响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拍卖“第一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等改革在全国产生良好影响。“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路径。截止2018年底,遵义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49.64万户、注册资本达6745.59亿元,市级银行业、证券保险业等金融机构180家,A股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
全面推进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先后建成新舟机场、茅台机场和渝贵高铁,全面开启“双机场”模式,步入高铁新时代,建立起通江达海的开放新通道。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综合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舟机场航空口岸、遵义软件园、大学生创业园“六大开放平台”陆续建成,县县搭建起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毗邻成渝和上海对口帮扶机遇,实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先后与国内外25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国内10多所高校开展全面合作,与众多国企、民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70年的艰辛创业是一曲气势恢宏的华彩乐章,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黔北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一个市域印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魏树旺表示,未来,遵义市将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全面加快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建设,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全面胜利,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醉美遵义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