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苏 » 正文

全球江苏频道:南京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南京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一月二十九日,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通过消毒通道进

原标题:南京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一月二十九日,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通过消毒通道进入隔离病区。  魏林玲 徐琦摄

95岁老人治愈出院!这是南京已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最年长的一位。老人从入院到治愈,仅用了8天时间。

2月7日,第四批治愈病例从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出院,至此,南京已成功治愈了15位病人。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在南京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作为我市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疗机构,被人们温暖地称为“南京小汤山”。在这里,一群白衣战士勇敢逆行,守护生命,守护希望。截至目前,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人占全省约七分之一,治愈病例占全省治愈病例超过三分之一。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2020年这个春节,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注定不同寻常。

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1月26日,市委大院大礼堂二楼会议室,市委常委会正在召开。会上决定成立市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担任组长。张敬华要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来抓,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极端负责的态度,全面强化政治担当,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全面树立信心决心,以最坚决有力的措施把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月7日,市长韩立明来到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与正在隔离病房内参与疫情救治的医护人员视频连线交流。她说,医疗救治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再接再厉、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同时也要注重自身防护、防止院内感染,以出色的表现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南京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所有疑似和确诊患者均在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诊治。广大医护工作者暂别家人、放弃休息,克服困难、坚守岗位,在他们的精心照护、科学治疗下,15位患者重获健康。

生命重于泰山。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是最先冲上战场的突击队,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来势汹汹的疫情。

医者仁心,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穿过长长的走廊,记者跟随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工作人员来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集中收治病区。相比于普通病房,这里显得格外宁静。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灯光如昼,医护人员穿着白色的防护服身影匆匆。

隔着防护服和护目镜,我们看不清他们的模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战士。

1月20日,这里收治了南京市第一例疑似病例,同日被确定为定点收治医院,当天,医护人员完成集结,全部到岗。宿舍,是由病区临时改成的,三餐不定时,24小时待命。要进入隔离病区,需穿上3层的防护服,穿过三道关卡。大家都清楚面对的敌人有多凶险,但没有人退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将名字写在防护服的背后,名字后面还写着两个字“加油”。

“医护人员是少有的几个需要宣誓才能从事的职业,生命第一,救人是我们的天职。”他们说。

胡志亮,感染性疾病二科副主任,这些天,他一直在病区忙碌,实在累了,就在办公室眯一会。厚厚的防护服对所有医护人员来说,既是保护,也是考验,“有情况要随时进入病房,所以一般穿上了就不会随便脱掉,防护服密不透风,只要几分钟,防护镜里面都是雾气。”胡志亮说,每次脱下防护服,头发、里面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可是,为了患者,他要忍下所有的不适,因为,这是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

杭秦雯走路时会用手扶住左侧的腰部。这是一位从业10年经验丰富的护士,脱下隔离服,她的身材很瘦削,清秀的脸上是一道道护目镜、口罩留下的勒痕。

杭秦雯的腰部受了伤。前一天,值班时,她为了救助一位突发眩晕的患者而闪了腰。同事回忆,这名患者180多斤,当时杭秦雯正在查房,患者站着,突然感觉眩晕,眼看就要栽倒,幸亏杭秦雯反应灵敏,一下弯腰撑住他,她的腰部一阵剧痛,几乎要站不稳,幸好另一名护士闻声赶来,二人才合力将患者抬到了病床上。

还没来得及查看一下伤势,病区一位患者就出了状况。当时,这位患者因为紧张竟然一时忘了用鼻子呼吸,只会大口喘气,很快他就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继而眩晕、全身乏力、呼吸困难。杭秦雯冲到病床前,“当时我就跟患者说,放轻松,放轻松,还记得我们之前教您的腹式呼吸法吗,来跟我一起做,呼——吸——呼——吸——”在她的帮助下,患者呼吸渐渐平稳。

患者转危为安,杭秦雯却因为长时间弯着腰,腰疼得直不起来,可是,她只是简单处理了腰伤,贴了膏药绑上绷带,她又回到了岗位。

护士李鑫前几天将自己的网名从“待命”改成了“夺命”,她说,之前她待的是救治任务的命,而现在她要和病毒争夺生命。

虽然工作了7年,但面对疫情,姑娘心里难免有些害怕。除夕前一天,她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征”,离开家时,父亲拍了拍女儿的肩膀,对她说,要勇敢,要保护好自己。李鑫说,当她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的那一刻,恐惧感竟顿时烟消云散,“我是医务人员,照顾病人,打败疾病,这是我的职责!”

用高超医术,为患者燃起生命之光

主任医师张侠是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医疗救治组组长,她参与了95岁高龄患者的救治。

1月30日,这位患者因为发热、胸闷等症状被转到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当时老人转入隔离病房时,体温38.5℃,不思饮食、胸闷、伴有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张侠说,随后,经两次核酸检测为阳性,老人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高龄、长期卧床,还有肺部感染、糖尿病、极高危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经过检查,老人双肺都有病灶,比较广泛,在紧急对症处理后,医院给老人下达病重通知。

这位95岁的患者的诊疗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从1月30日入院到2月7日,仅仅用了8天,老人就宣布治愈。速度背后,是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完善的应急机制,快速响应、科学救治。

张侠说,针对老人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营养支持、护肝、祛痰、吸氧、补液等一系列措施。一开始,老人服药时胃肠道反应非常大,输液时也出现了输液反应,专家组专门建立微信群,每天群里开会讨论如何调整老太太的营养比例、怎么用药等等。在专家团队全力救治下,奇迹发生了。入院3天后,老太太的体温恢复正常,症状逐渐缓解,身体状况也在好转,4天后,老人核酸检测转为阴性。

为患者燃起生命的希望,在这场与疫情较量的战役中,医护人员挽救的是一个个生命,更是一个个家庭。

患者老吴(化姓)刚入院时,病情较重,担心自己有生命危险,加上一人在医院,感到特别恐慌无助,医护人员就给他做心理辅导。每次检查,看到病灶好转,主治医生曾谊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他,让他建立战胜病毒的信念。曾谊还加了老吴的微信,经常通过微信给他鼓励,经过精心治疗,老吴的病情正在好转,咽拭子已转为阴性,不日就可出院。曾谊将这个消息通过电话告诉给老吴的女儿,电话那头,老吴女儿高呼了一声“医生,我爱你!”患者的家人说,是南京医护人员高超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让他们一家得以再次团聚。

这是主治医师陈亚玲入职后的第二场“战疫”。2009年,陈亚玲刚刚工作,恰逢重症甲型H1N1流感发生,她立即参与进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坚守在一线。

1月19日晚,一名患者因咳嗽、发热被转送至南京市公卫中心。当时陈亚玲刚下白班,为了防止疫情扩散、避免医护人员感染,她主动提出:“我来接手这个病人!”常规诊疗、梳理流程、收拾病房、物资添置,作为病人的管床医生兼“首席贴身管家”,从那天开始,陈亚玲便再没出过病房。

几天后,这名患者被确诊。

在隔离病区,陈亚玲每天“零距离”对这位患者进行诊治和护理。同时陈亚玲还加了患者微信,第一时间将各种检查结果通知患者外,还会和患者聊聊天,帮他缓解心理压力。

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该患者终于治愈,于1月31日出院。2月1日,出院后在家隔离的第一天,早上7点多,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中,一轮殷红的朝阳正缓缓升起。陈亚玲点了一个赞,不一会,她收到了患者的微信:“你们和这太阳一样,温暖而明亮。”

记者手记:

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起2020年开年这场“战疫”时,心中的恐惧或许早已散去,但那些藏在护目镜后充满血丝却坚毅的眼睛、口罩后传来的温柔却透着力量的声音、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白色身影,却依然清晰如初,让我们倍感安心。(程晓 江瑜 李花)

(责编:唐璐璐、张鑫)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