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代表团热议话题系列之二
2019年,宁夏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啃“硬骨头”、拔掉“山中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原州、海原、同心、红寺堡4县(区)脱贫摘帽,109个村脱贫出列,10.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7%。至此,宁夏仅剩1.88万贫困人口、西吉一个县没有脱贫。
2020年,宁夏脱贫攻坚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
战鼓催征,时不我待。
宁夏按下脱贫攻坚的“快进键”,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全面开展“四查四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完善挂牌督战机制,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严把标准防“闯关”
5月22日,固原市西吉县火石寨乡石山村村委会主任马付贵盯守在沙岗移民新居点上,每一夯土都关乎移民的安居,每一根椽都事关百姓的幸福,马付贵对施工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有半点马虎。
在脱贫攻坚“四查四补”中,石山村共查出300条需要整改的问题,其中位于火石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27户群众无安全住房。西吉县迅速启动建设沙岗移民新居点,预计6月初,这27户群众便可搬迁入住新居。
今年3月以来,宁夏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四查四补”,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边查边补、边查边改、建立台账、列出清单、对账销号,确保2020年上半年整改任务全见底、反馈问题全清零。
“我希望脱贫攻坚能再实一些,再细一些,再接地气一些,实实在在搬掉群众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人。”马付贵的希望是全村老小的盼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喜清江代表建议,咬定标准、把准尺度,防止侥幸“闯关”、蒙混过关,不折不扣完成脱贫任务,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人不落、一户不少。严格退出标准和程序,挨乡挨村挨户开展“四查四补”,建立台账、销号清零,确保脱贫攻坚质量。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资金不减、队伍不撤,政策连续稳定。
巩固成果防返贫
云雾缭绕的罗山脚下,有一个2014年建成的移民村庄——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近2000栋移民小院依地势错落有致,5754亩枸杞园郁郁葱葱,6800亩萝卜地酥软待种,这是红川村2000多名务工人员挣钱的地方。去年,红川村土地流转费收入390万元,群众在枸杞园、萝卜地里务工收入1160万元。
但红川村仍有21户81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1.64%,被自治区列入脱贫攻坚挂牌督战薄弱村。
海明花一家本已脱贫,但因丈夫去世,单身的她独自带着3个孩子生活,日子过得紧巴。红川村把她家列入脱贫攻坚监测户进行帮扶。一家四口都享受了低保,给海明花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家得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补贴资助她家养羊30只,一年卖羊羔近20只,加上抽空到枸杞园、萝卜地打工,一年收入3万多元。
“我想贷点款,把羊养起来,把日子过得更好些。”海明花勤快而智慧地谋划着自己的小康光阴。
今年,宁夏对未摘帽的西吉县和其他县区的80个贫困人口较多或贫困发生率较高、不稳定脱贫人口或边缘易致贫人口较多的贫困村、非贫困村、遗留问题较多的移民村(社区)进行挂牌督战,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马慧娟代表建议,紧盯未脱贫人口和挂牌督战重点村,聚焦边缘户、脱贫监测户,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采取强有力措施防返贫。综合运用教育、医疗、金融等组合政策,做好大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兜底保障,为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让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增收产业,让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让贫困群众有信心脱贫、有能力致富。
提升脱贫质量
中卫市海原县郑旗乡中坪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也是一个被自治区挂牌督战的脱贫攻坚薄弱村。14户37人至今未脱贫,贫困发生率1.55%。在“四查四补”中发现了脱贫产业弱、村集体收入低等12个问题,目前正通过争取项目支持把旱田改为水田,种草养牛、发展庭院经济等措施进行补齐做强,努力提升脱贫质量。
村民马成贵在外打工多年,去年回到中坪村。由于收入徘徊在脱贫和未脱贫的边缘,被确定为脱贫攻坚边缘户。在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的支持下,马成贵一家建成并入住到3间大砖瓦房里。脱贫产业薄弱,圈里仅养着15只羊。家里花销主要靠他和妻子打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打工收入大不如前。
“我家有几十亩地,可以种青贮玉米养牛羊来提高生活质量,但因前几年逾期还了一笔贷款,被拉入信用黑名单,贷不上款。如果能贷上款,我养五六头‘华润牛’、三四十只羊,就能摘了贫困的帽子。”尽快从信用黑名单移除成为马成贵最迫切的事。
2020年,宁夏头等大事就是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但脱贫质量还不是很高,还普遍存在产业弱、收入低、抗风险能力差等脆弱软肋。
陈春平代表建议,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须查找疫情给企业、群众、项目造成的损失,拿出有效应对策略、措施和办法,把损失补回来;查找贫困村、贫困户中的弱项,强化致富产业和龙头企业、技能培训、金融服务;对标全面小康,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层治理、人居环境的短板,全方位提升脱贫质量,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稳定持续脱贫
初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黄堡村1万多亩青贮玉米苗茁壮成长,白膜与绿苗映衬着生命的张力。
黄堡村肉牛饲养量达5000头以上,218户人家户均养牛10头以上,2019年黄堡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8元,其中养殖收入占80%,是原州区数一数二的养殖示范村。
但黄堡村第一书记柳玉宏有个担忧:“目前,肉牛出售价格好且稳定,政策扶持力度大,群众养殖积极性高,草畜产业发展势头好。但草畜产业还刚刚起步,没有龙头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产业链短,养殖户的收入仅来自卖活牛。如果市场行情下跌,国家补贴、金融贷款支持等政策停了,固原最大最见效的脱贫产业——草畜产业该怎样发展?”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马汉成代表建议,应全面落实脱贫摘帽后续政策,扶上马送一程,延续富民政策,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稳定可持续的脱贫产业。政府要根据市场规律、政策定位确定产业发展方向,调优农业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调大经营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引导群众改变思维方式、发展理念;群众要主动调结构促增收,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记者 王玉平 李志廷 毛雪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