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华人频道 » 正文

全球华人频道:清华合唱团平均年龄74岁 舞台下过着怎样的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10  来源:中新网
核心提示: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10日电(记者 宋宇晟)“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在近日播出的央视网络春晚现场,平均年龄超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10日电(记者 宋宇晟)“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在近日播出的央视网络春晚现场,平均年龄超过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挽起袖子演唱了一曲《少年》。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央视网络春晚视频截图

现场,有人激动落泪,有人鼓掌致敬。在网络上,“感动”“泪目”成了众多网友评论中的关键词。

在舞台下,这些老人有着怎样的生活?

去年播出的一部纪录片呈现了他们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名叫《往事如歌》。2019年,导演何青和团队用了半年的时间跟拍这群老人。2月8日,她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讲述了这些年逾古稀的清华“学霸”们精彩而又平凡的故事。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央视网络春晚视频截图

走红,源于积攒了一生的力量

何青告诉记者,自己最早结识他们是在2017年的一场演出中。“当时他们唱了一首歌《祖国不会忘记》。我就觉得那种冲击力特别强悍,也很感动,然后看到旁边一个姑娘哭得稀里哗啦。”

那种感觉应该和听老人们演唱《少年》的网友们感觉一样:一群满头白发的老人历经几十年依旧如少年一般。

事实上,何青也是一周多前才知道合唱团要亮相网络春晚。“合唱团里的一个奶奶给我发了节目海报。我一看就笑出了声。化妆后,他们和平时朴素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跟我平常看到的他们一点都不一样,我差点没认出来。”

“我夸他们这次的装扮挺可爱的。奶奶自己却调侃,‘像不像酒店招待员’。他们自己也挺逗的。”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央视网络春晚海报。受访者供图

虽然曾经花了半年时间跟拍这群老人,但何青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还是没止住泪水。“我们剧组好多人都看哭了。”

在网络春晚的舞台上,合唱团成员严成钊说,“今年我75岁,实现了我们清华大学提出来的‘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的目标’。”

“为什么我们这些老人要聚在一起唱唱歌?”81岁的合唱团团长刘西拉说,“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种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因为爱,我们就奉献了我们每个人自己宝贵的一生;因为奉献,我们得到了很多快乐。今天我们聚在一起,我们是重新来分享这些快乐。”

“老人们自己后来说,能这么受关注还挺意外的。”但何青觉得,这次走红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他们没火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群人的力量感是很强的。表面上,他们是乘风破浪、很酷、很飒的感觉;其实在背后,他们的力量是积攒了一辈子的,然后在那一瞬间散发出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央视网络春晚视频截图

“学霸”特质

2019年3月,何青和拍摄团队走进了这群老人的生活,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拍摄。

在何青看来,刘西拉其实是这群人的一个代表。

“他是那种外表严肃,内心极火热的人;对待任何一件事都特别认真,凡事必有回应。他经常是晚上11点回我信息,因为他现在还在上海交大任教,白天要上课。”

点击进入下一页
纪录片《往事如歌》截图

2008年,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成立。“我们去拍摄的时候已经成团11年了。每周六他们都要排练,团里的每个人都是风雨无阻,特别能坚持。好多类似的艺术团可能唱着唱着就不唱了,但他们不是,他们一直坚持下来。”

曾是艺术团主力男高音的符毓如,少年时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童声原唱。拍摄纪录片时,他即使一周要做三次透析,还是会去参与艺术团的排练。

点击进入下一页
纪录片《往事如歌》截图

第一次来到排练厅,纪录片拍摄团队就感受到了这群老人对生活的热情。刘西拉告诉他们,艺术团里只有学长、学姐、学弟、学妹。

何青说,“休息间隙,有序的小厅会瞬间热闹起来,嬉笑声、攀谈声、歌声、口琴声,各成一派。数十位老人家过来跟我打招呼、聊天。扑面而来的热情,让人目不暇接、头脑晕眩。那一瞬间,我恍惚身处大学校园里的某个课间,而不是老年合唱团。”

76岁的虞淙少年时就喜欢作曲。这几年,他开始用声音编辑软件熬夜给艺术团混音。

艺术团也曾用半年时间排练两首歌,每周六练。“他们只是希望精益求精。他们会一遍一遍不停地唱,中午累了就在沙发上休息一下。”

“这种精神头他们做什么做不好?”何青觉得,对待事情认真、对生活有激情、极其严谨、能把一件事坚持下来,这些就是她从艺术团看到的“学霸”特质。

点击进入下一页
纪录片《往事如歌》截图

也是普通人

但接触久了,拍摄团队发现,在“学霸”光环之外,这群老人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

“程不时当时是一个人拄着拐杖来唱歌的。我们拍摄那年他89岁。当时,每周六他一个人打车来合唱。”

七十多年前,他是清华大学航空系第一批学生,毕业后他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设计师,后来又参与设计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同时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的专家顾问团成员。

点击进入下一页
纪录片《往事如歌》截图

“我当时没想到他家的家具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旧物,家里最新的物件是C919模型。后来我才知道,程不时一家是从70年代就搬到这里的,此后就再没搬过家、换过房。”

何青还记得,程不时每天会给记忆渐渐模糊的妻子贺亚兮拉小提琴,时光仿佛停留在人生初见的一刻。

与此相似的是,艺术团其他老人的日常生活也和普通人相去不远。

点击进入下一页
纪录片《往事如歌》截图

艺术团里,85岁的曹玉英腿脚不便要坐轮椅,她开电动轮椅去合唱团倒是比别人骑电动车都快。

点击进入下一页
纪录片《往事如歌》截图

刘西拉和夫人陈陈,与4家邻居住在一栋老洋楼里。他们每天都去上海交大食堂吃午饭。何青曾问他们有没有想过换一个居住环境。陈陈的回答是,她把学校分给自己的房子给了学生,因为“年轻人更需要”。

同在艺术团里的张利兴、朱凤蓉夫妇从清华毕业后,双双选择了“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从此隐姓埋名投身于祖国的核事业,参与了中国第一枚氢弹、第一次地下核爆炸等历次核试验。

点击进入下一页
纪录片《往事如歌》截图

17岁离开,70多岁时两人重新回到上海居住。何青说,他们现在生活挺简单的,独自住在上海,“朱凤蓉出门背的包就是个用了很多年的旧布兜子”。

点击进入下一页
纪录片《往事如歌》截图

2001年,在清华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朱凤蓉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她说:“说实话,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完)

原标题: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合唱团,舞台下过着怎样的生活?

【编辑:李季】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