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文化 » 正文

全球报道:从大圩站到太平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05  来源:文旅阳西  作者:冯家庆
核心提示:阳江,唐之恩州属地,地处粤西交通要冲,设立驿站的历史很早,成书于唐代的《投荒录》云:“恩州滨海,最为蒸湿,当海南五郡泛

      阳江,唐之恩州属地,地处粤西交通要冲,设立驿站的历史很早,成书于唐代的《投荒录》云:“恩州滨海,最为蒸湿,当海南五郡泛海之路,凡自广至勤、春、高、潘等七州,旧置传,自广州泛海,行数日方登陆。人惮海波,不由传舍,故多由新州陆路。”“旧置传”的记载证明至少在唐代,恩平、阳江地区已经设立了驿站。具体到阳西地区,史载最早建驿站于宋代。道光二年版《阳江县志·建置志》“太平驿城”条目下记载:“太平驿城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宋建大圩站,明洪武初,改太平驿。十二年(1379)徙今地。嘉靖四十五年(1566),城之。周三百零六丈,东西门各一,窝铺九。”据此可知,太平驿城的前身为大圩站,该站始建于宋,具体年份和具体位置并没有清楚交代,但更名、迁址、升级的时间记录得明明白白。

     《阳江县志》没有记录的内容,所幸在《肇庆府志》(崇祯)找到了补充:“大圩站在县西七十里虔儒都,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平驿,十三年(1380)徙丹城圩,旧址荒没。”所引“丹城圩”即织篢圩,织篢河又名丹江,为织篢母亲河,丹城圩因此得名。比对这两则记载,两志记录迁址时间有一年的出入,可以忽略,但其提供的位置信息极具价值。从位置上看,太平驿城在阳江县西南110里,大圩站在阳江县西70里,则大圩站应该在太平驿城东北方向约40公里的虔儒都。那么,作为太平驿的前身——大圩站,最初设立的位置在哪呢?答案是今程村镇站背村。首先,结合上述引用《阳江县志》和《肇庆府志》,从方向及距离看,考虑经历了几百年的道路变迁,太平驿城所在方位是跟现实吻合的,据此,大圩站指向的位置正在程村镇坡尾村委会站背村。另《阳江县志·地理志·塘铺》明确记载,阳西境内铺点分别为:莲花铺、大圩铺、太平铺、蒲牌铺、车田铺,铺点之间间隔30里。莲花铺和太平铺之间隔着大圩铺,则大圩铺所在位置也指向站背村。其次,《民国阳江志》(段雪玉点校版)110页记载,坡尾地区隶属于虔儒都,境内坡尾河一名大圩河,又名丹阳水。该河流发源于罗黄嶂,是阳西地区非常重要的河流,打锣嶂水、旧寨嶂水、鸡笼嶂水、大塘嶂水、营仔圩水、横河水、黄什水、石桥铺水均汇入此河,最终在青草渡西南与织篢河合流,流经丰头港出海。古代人们逐水而居,发达的水系是古人选定居所、建立圩场的重要条件,有了人口的聚集,设立驿站也就具备了基本条件。站背村水陆毕至,水路东接丰头河出海,陆路通过古驿道,东联阳江西平驿,西连阳西太平驿。得益于交通优势,大圩圩场应运而生,村场十分兴旺,且站背村离黄什圩、禾仓村、横山圩等较大村场也很近,每逢圩期,远近货商络绎而至,交易非常活跃。

     再次,村中老人证实,站背村有官方驿道通过,村背也留有夯土地基的残留驿道路段,可为物证。从站背村出发,沿着残留古驿道走约300米,就在大圩河边有一座天后宫。大门对联:坤德含章辉驿路,母仪称圣显圩塘。“坤德”和“母仪”是天后宫对联里的高频词,是一副明显带有“天后宫味道”的对联;“圩塘”和“驿路”则着重点出了庙宇和驿站、古驿道的关系。村中老人说,天后宫虽为近年重建,但其历史十分久远,以前天后宫附近就是一个圩场,大圩河在此设有渡头,由于水陆毕至,圩场十分繁荣。圩场名字就叫“大圩”,而天后宫又名“大圩塘庙”,庙中碑刻的筹建庙宇的芳名榜上写着“重修建大圩塘庙捐款芳名榜”字样。重复出现的“大圩”,不得不让人将之与“大圩站”联系起来。最后,沿县志记载的阳西西路古驿道展开考察,即站背村的大圩站出发往东北阳江方向,经过吊望脚村(平望铺)、荒坑村(叶榕铺)后离开阳西地界,抵达乐安驿(北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吊望脚村和荒坑村两个站点均保留有庙宇,吊望脚村有普济庵,荒坑村有莲花庵,无独有偶,几处庙宇都供奉着妈祖。为什么阳西地区的先民供奉着妈祖呢?后来我查看站背村郑姓族谱的时候发现,其始祖为念三公,该郑姓支脉从河南经福建、潮州、恩平进入阳江,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推而及之,吊望脚村和荒坑村先祖应该也有着相同的迁徙路线,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这几个地方都同时供奉着妈祖了。综上所述,站背村之“站”就是“大圩站”无疑。大圩站迁址织篢之后,随着岭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建设,《肇庆府志》(崇祯)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城之。周三百零六丈,东西二门。   

       隆庆五年(1571年),抚徭同知郭文通议立县于此,又有欲委县丞驻此者,皆不果。”规模越来越大,规制越来越高。地方长官建议设县,或移驻县丞署,虽然皆“未果”,但足以说明太平驿城的重要性。清代,太平驿城的行政级别继续提高,据《广东通志》(阮元)载:雍正四年(1726年),总督郝玉麟疏称,阳江县太平驿、阳春县乐安驿,惟管发配徒犯,并非往来应付,夫马船只之员,应请裁汰。但太平系卫要之地,请添设巡检司,捕务查缉奸匪,其衙署即在太平驿,驻劄毋庸添设。清朝《广东各府州所属相距里数册》亦载:“阳江县太平巡检司驻劄太平城……管辖白石等二都八图共村庄四百七十九处,有织篢圩系通衢。”清代巡检司相当于派出所,掌管治安缉盗,具有较大的行政事权。雍正九年(1731),总督郝玉麟上奏请裁双鱼所,添设阳江县丞一员,驻扎双鱼所城。

        嘉庆十六年(1811)撤回阳江城,前后共81年,期间曾短暂驻扎太平驿城的太平司署,当年抚徭同知郭文通的建议“虽迟但到”。《阳江志》(民国)载:“太平行署,在太平城内,乾隆十年(1745年),生员陈玉桂捐屋为行署。奉宪给匾奖励,后倒塌遂废。今即太平书院修改行署。”由“驿城”升格为“行署”,也算是“设县未果”的补偿了吧。《阳江县志》(康熙)又载:“太平驿城,嘉靖四十五年建,周三百六丈,东西门各一,窝铺九,万历中宋良木重建。”期间也经历了古建筑颓败又修复的必经之旅。

      文字/冯家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
English  | 简体  | 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