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是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见证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近年来,古驿道日益受到各界关注。其中,阳西双鱼城海防古道的开发利用,前景诱人。
早在2019年3月,有关单位已经启动阳西境内古驿道路线排查,查明县内共有古驿道路线110公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经程村镇、织篢镇、新墟镇、儒洞镇东西穿行,与现325国道阳西段路线大体吻合,是中原南下海南的交通大动脉。南段则连接溪头镇、上洋镇、沙扒镇等沿海乡镇,在南粤古驿道中,这是一段离海最近的山地型古驿道,军事海防的意图十分明显。以双鱼城为中心,东连丰头港、北津港,再折东南就是海朗所,明朝,海朗所和双鱼所互为犄角,“并为海防襟要”;往西则连接电白神电卫,那正是双鱼所的上一级建制。
当前,发现上洋镇双鱼城至溪头镇马村等4段路线驿道本体保存较好,仍保留古代的石路基础,宽约1.1米,越过尖峰岭直奔马村而去,总长约16公里。当前,上洋至溪头示范段已申请纳入2020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相关保护修复工作已于2019年12月开工,围绕驿道开发保护的多个项目被列入县重点督办项目。阳西县古驿道示范段(上洋—溪头)建设工程项目,将在6.75公里古驿道遗址的基础上,申请1200万元资金修建36公里长的古驿道路线及21处驿站、景观节点,串联沿途的上洋大屋、河北渔港、双鱼古城等景点。届时,将整体提升沿途村镇的农林旅游和人居环境,这条在群山野草之中沉睡百年的古驿道,也将激活为沿线村庄文化、旅游的复兴之路。
今年1月底,双鱼城海防古道开发工作又传来喜讯,经考证发现,在古道沿线节点上洋镇石门村,有两处烽火台保存基本完好,遗迹一为土堆,一为砖石堆,都还遗留有小段通往村落的石路,也是古驿道的本体遗存部分。此为明清时期军事设施,是为抵御山匪海盗,在高地修筑大土堆或砖石堆,作为烽火台传递信号,当地也称之为“烟墩”。烟墩岭烽火台是反映明清时期古驿道沿线军活动的珍贵历史遗迹,是研究阳江地区明清海防文化的重要古迹遗存。当前,海防古道烟墩岭烽火台遗址已经成功入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为双鱼城海防古道游又增添一个重要景点。
海防古道上有一个重要景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处在上洋和马村交界的一处上岗,人称丞相岭,岭上有一座丞相庙。关于丞相岭和丞相庙所指“丞相”为何人,现存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唐朝丞相崔珙,一说为宋朝宰相留正,现在丞相庙早已荒废,在丞相庙遗址上竖起了标志牌,有待于日后重建了。丞相岭峰顶,建起了一座六角驿亭,典雅精致,可供游人歇脚。
不管是崔珙还是留正,对地方都有重要贡献,尤其在文化开发方面,更有特殊的意义。阳西地处偏远,远离中原文明中心城市,文化开发相对滞后,流官从中原地区流放而来,是地方文明开化的重要推力。崔珙作为唐代被贬进入阳江地区(恩州)的的高级别官员,他的到来,客观上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对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意义不言自明。相较崔珙,留正发生的作用或许更大。留正三代均曾作为地方长官居官阳西,且政绩卓著,造福一方,对地方治理、经济民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地方百姓为他立祠立庙,就是对留正功绩的有力证明。假以时日,丞相岭上的丞相庙得以复原重建,重新让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地方官得以享受香火祭祀,将是阳西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值得期待。
海防古道作为独特的线性文化资源,其文旅功能将不断得到挖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见效,乡村游的深入发展,海防古驿道与双鱼城村的结合,将强力放大两者珠联璧合的互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