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风筝在元明时代或更早时期已经出现,民间风筝制作及放飞竞赛活动已经形成自发民风,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作为一种习俗,阳江人认为重阳节到郊外“登高”“放鹞”,既“吉利”又可以“辟邪”。重阳节携老扶幼举家出游登高放鹞,既体现了阳江人志搏云天的凌云壮志,也体现了阳江人敬老的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放鹞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体育活动,以及传播友谊、沟通四海的特色文化。
阳江风筝造型十分美观,制作精巧,图案绘画多体现岭南特色,采用仿生型和粗狂型的大色块来绘画和制作,注重远远观赏的效果。制作时多是纯手工制作,技艺古朴精湛,品种繁多,部分风筝采用反裱的形式彰显特色。放飞效果更是讲究生动形象,力求动感形态。这与北方风筝注重工笔描绘、放飞高度和稳定性是截然不同的。
阳江风筝品种繁多,主要有龙串类、串类、软板类、硬板类、软翅类、硬翅类、立体类、广告类和软体类九种。传统的纸鹞有四十多种,从花草鱼虫、鸟兽动物、神话故事、戏曲小说等图像一应俱全,常见的有阳江龙、百足、灵芝、崖鹰、孩雀仔、双桃、双凤、石榴、百鸟归巢、孔雀开屏,双鲤鱼、双角旗和龙脷等风筝。较为特色的是“灵芝”、“阳江龙”、“百足”、“花草鹞”和“崖鹰”等风筝。其中“花草鹞”风筝的群众扎制基础最为广泛,品种也最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空中飞行轨迹是动态的。其中传统“阳江龙”和“百足”风筝圈两旁的横担是用扫帚枝制作的,状似蜈蚣,放上天空后能伸能缩,能升能降,左右摆动,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灵芝”风筝更是南派风筝杰出的代表之一,其类型如板鹞,属硬板类。“灵芝”风筝在空中飞行时,不仅能左右倒八字摆动,而且在风筝顶部装有一条薄薄的藤条片,利用藤条迎风吹拂发出嗡嗡的响音,远离十数公里仍闻其声,是名副其实的“风筝”。1990年4月,阳江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冯光先生所制作的“灵芝”风筝曾连续6年获得全国风筝比赛板子类冠军。此外,还有一种叫“吹蛾”的小风筝,它利用滑轮沿着风筝线爬升到一定高度,突然两翼一扑,安放在腋下的信香正好点燃另一侧的爆竹,啪啪作响,然后“吹蛾”顺着风筝线又飘然滑下。阳江人将风筝称为“纸鹞”,阳江城曾因制作和放飞风筝的人数众多,被誉称为“纸鹞城”。每逢重阳节期,漫天飞舞的纱纸风筝让人惊叹不已。1991年,阳江市被授予“广东省风筝之乡”;1993年被授予“中国风筝之乡”;2006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