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Esperanto)是由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Lazarz Ludwik Zamenhof)先生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于1887年7月26日发明创立的一种人造语言。他希望全人类借助这种语言,达到民族间相互了解,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大家庭。
柴门霍夫先生出生在一个有多个民族居住的小镇上,有波兰人、犹太人和白俄罗斯人等;由于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常互相产生偏见和仇恨。他认为语言不同不能互相交流是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于是他就试图创造一种人类共同的语言,以使他们能很好地互相交流。
柴门霍夫先生在公布这种语言方案时用的笔名是Doktoro Esperanto(意为“希望者博士”),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语言称作Esperanto。20世纪初,当世界语刚传入中国时,有人曾把它音译为爱斯不难读语,也有叫万国新语;后来,人们沿用日本的意译名称世界语至今。
世界语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人造语言,吸收了这个语系各种语言的共同性的合理因素,更加简化和规范化,具有声音优美、科学性强、富于表现力的特点。因此,它便于学习和使用。
世界语共有28个字母,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一个字母只发一个音,每个字母的音值始终不变,其语音和书写完全一致,学会了28个字母和掌握了拼音规则以后,就可以读出和写出任何一个单词。
世界语的词汇尽量采用自然语言中的国际化部分,其基本词汇的词根主要来自印欧语系的各自然语言,其中大部分来自拉丁语族,少部分来自日尔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
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百种国际共同语方案,但至今生存下来的只有世界语这种方案。这主要是因为,世界语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经过研究整理而成,并且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现在世界语已传播到120多个国家,约有1100万人掌握和使用这种语言,已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出版、交通、邮电、广播、旅游和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1999年5月,中国学者周仪荣先生在学术讲座《人造语言的现况与未来》中说过:“世界语是具有许多特质的人造语言,但推广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有了机器翻译。”周先生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目前,世界语还处于初级阶段,它的应用范围还有局限。随着世界语的不断推广,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世界语作为国际辅助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不过,由于ChatGPT的到来,学习和使用国际辅助语的人会越来越少。因此,世界语在未来是否有必要继续推广,仍是一个未知数。
文/姚瑶(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