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文化 » 正文

全球文化频道:语言混沌论——语言学的新领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12  来源:复旦大学图书馆  作者:吴小敏
核心提示:“蝴蝶效应”(英文butterfly effect),通常指一个微小不起眼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演变,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英文butterfly effect),通常指一个微小不起眼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演变,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连锁反应,学界将其称为“拓扑学连锁反应”;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都将可能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就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由混沌理论之父、美国数学家、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于1963年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方程式时,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把一个中间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前后计算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前后结果的两条曲线相似性完全消失了。再次验算发现计算机并没有毛病,问题出在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而这个细微的差别却造成结果的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而对应计算机图像的显示上,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张开双翅的蝴蝶,于是“蝴蝶效应”的说法传播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蝴蝶效应比喻为: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一个月前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里轻轻拍打翅膀。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蝴蝶效应的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今天的蝴蝶效应或者“广义的蝴蝶效应”已不限于当初罗伦兹先生的蝴蝶效应仅对天气预报而言,而是一切复杂系统对初值极为敏感性的代名词或同义语。

蝴蝶效应作为研究复杂系统行为的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蝴蝶效应的启迪下,我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先生1991年在美国伯克利提出了“语言混沌论”。他指出,语言混沌论主要从混沌理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运用混沌理论的方法来解决语言及其相关现象的复杂性、非线性问题。有关专家认为,语言混沌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它的提出是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革新,也是对当代语言学发展的贡献。

美国语言学家、神经网络专家杰弗里•埃尔曼先生在1995年指出,基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处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对语言的处理是建立在互不相连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符号的基础上的;语法规则是运算符,词项是运算对象;语法规则和词汇等是静态不变的;句子的生成就像用砖块砌墙一样,词汇是砖块而语法是粘结砖块的灰泥。他认为目前有一种全新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和解决语言的混沌性问题,那就是语言混沌论。

我国《人民日报》于2010年11月10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由于该报的权威性和号召力,一直仅限于网络使用的“给力”一词一夜之间红遍全国,扩散到全民词汇系统中,并被收录进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如今该词不再是当初网络达人的小众专利,而成为众多民众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这是语言混沌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实例,也是给力网络文化的典型事例。

目前,语言混沌论不仅应用在语言学领域,而且应用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方法。不过,语言混沌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语言混沌论的机制和普遍性,以期为有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启示和指导。

文/吴小敏(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图书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