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文化 » 正文

全球文化频道:雷州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19  来源:暨南大学文学院  作者:张少媚
核心提示:我国学者周仪荣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举行的学术讲座《漫谈雷州文化》中说过:“雷州文化多姿多彩、瑰丽绝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

我国学者周仪荣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举行的学术讲座《漫谈雷州文化》中说过:“雷州文化多姿多彩、瑰丽绝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我觉得雷州人民真聪明!”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雷州文化。

一、雷州方言

雷州方言主要指雷州话,又称雷话或雷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的一个方言,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麻章区、东海岛、廉江市南部以及广西东南部等地,还流传于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并具一定的影响力。雷州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语言。国内人口覆盖约800多万,海外人口约150万。

雷州话属于闽南语系的一支,是雷州民系的母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雷州方言指通行于雷州半岛的一种闽语,狭义的雷州方言仅指原海康县雷城镇及其附近乡镇所通行的雷州方言,即雷州话。雷州话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与母语、姐妹语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性变化,深化为雷州半岛的主要方言。

二、雷州歌舞

雷州歌,按歌词的语言特点,通常把以口头语言创作的雷歌分为“口头歌”和“姑娘歌”,以书面语言创作的雷歌称“榜歌”和“班本歌”。我国宋朝已有雷州歌,其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雷州歌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式,结构严谨,平仄协调,韵律优美。

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汉族传统民俗舞蹈活动,一般在每年中秋节期间进行表演。该舞起源于明朝末年,有500年以上的历史。蜈蚣舞讲求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这与历史上出海捕鱼风险大,渔船上必须集体拔网和分工协作,因此表现了当地汉族民间古朴的生产劳动分工理论。

三、雷州寺庙

雷州市的祠和寺众多,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其中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称“雷岗耸异”,为古雷阳八景之一;祠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纪念唐朝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祠堂;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另外,还有城区西门外被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誉为“万山第一”的天宁禅寺。

雷州不但祠寺众多,而且庙宇也很多。例如,华帝庙又称华光庙,原址位于雷城镇嘉岭,始建于明朝初期,历经多次修葺。“文革”期间古庙被毁后迁于现址广朝南路柳絮西巷,仿清朝建筑;该庙原为雷州古城南门之镇城庙,内祀火神华光(炎帝)。为火神立祠,源于先民对火的敬畏,并由此形成了这座庙宇独特的民俗“灯火会”。

四、雷州石狗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的崇拜物。它经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吉祥物的发展过程。据说,我国唐宋时期,汉籍闽人迁雷后带来中原地区道教的泰山石敢当作为“八卦”镇邪符法,与雷州石狗习俗相结合,赋予它“守护神”的新内涵。因此,雷州石狗所司神职也从镇魔驱妖、驱邪消灾,发展为兼赐财福、添丁寿、司风雨、主功名、主正义等。雷州人崇拜石狗到什么地步呢?就连给婴儿取名也会叫“狗仔”,并给他们戴狗帽。

不但雷州石狗出名,就连雷州狗肉也有名;主要有“白斩狗”“狗肉煲”等,尤其是“白斩狗”已经成了很多人喜爱的美食佳肴,为雷州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活力和动力。雷州流传着《牛与狗》的故事,对狗贪人之功为己有的丑恶行径早已痛责;再者,狗又有强身壮骨的药用功能,雷州古时候是蛮烟瘴雨地,食狗能补身体祛湿除病。

五、雷州水产

雷州市沿海水质优良,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支柱产业有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育苗孵化、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丰富,有石斑鱼、马鲛鱼、大黄鱼、鲻鱼、鲳鱼等海水名贵鱼类,锯缘青蟹、梭子蟹、牡蛎、大虾、对虾、鱿鱼、墨鱼、海水贝类等。另外,雷州现代海洋牧场初具规模,已成为丰富多彩的雷州渔文化民俗。

雷州市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后劲发展潜力大。雷州市东西临海,沿海岸线长,全年气候适宜,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雷州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界作为作为经济发展之一,强力推进。

以上仅从五个方面对雷州文化作了简介。可见,雷州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一座蕴藏历史文化的大观园。雷州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由于历史渊源及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当地文化。毫无疑问,这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张少媚(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