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粽叶飘香、龙舟竞渡,中华大地便进入一年一度的“端午时节”。这是一个穿越千年、代代相传的节日,更是一段国家记忆的集体回响、一种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传统习俗到精神意涵,从个体节令到国家认同,端午节早已超越单纯的节庆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和历史穿透力的重要载体。
一、端午节:民族记忆中的时间刻度
端午节起源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节日。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国际承认,更是国家文化身份的一次庄严确立。
在历史的长河中,端午节从对天时节律的敬畏(“祛病防疫”的古俗),发展为对忠义精神的礼赞(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进而凝聚为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刚健自强、忠诚清廉”的价值标识。节日不再只是“过节”,而是中国人心中对历史、文化和精神共同体的周期性回望。
二、节日背后的国家精神:忠诚与担当的传承
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到传承忠贞正直的民族精神,端午节内核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
屈原投江,是士人对家国命运的极致表达,是文化精英对国家命运“与共”的原型象征。在国家意识逐步觉醒与现代国家构建的过程中,端午节中的屈原形象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他是文化的捍卫者、民族的觉醒者、国家命运的担当者。
这正是端午节在今天依然广泛共鸣的原因之一——它代表的不只是忠诚,而是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遭遇动荡时仍能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三、从民俗到国家:文化认同的系统重塑
传统节日的现代命运,折射出国家文化战略的演进逻辑。随着全球化与都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节庆一度面临边缘化危机。面对文化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现实挑战,国家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对端午节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典型样本。
从设立国家法定节日,到推动端午申遗成功,从电视节目《诗词大会》里的屈原吟诵,到全国各地创新性的“端午文化节”演出展示,国家通过制度设计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把端午从“家庭节日”转化为“全民记忆”,并逐渐嵌入国家文化认同体系的核心层。
不仅如此,端午节在发展也呈现出“文化+科技”、“节日+旅游”、“节庆+国际传播”的复合模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例如,中国驻外使领馆常以端午节为契机举办“中华文化体验日”,通过粽子制作、汉服展示、屈原讲座等形式,增强海外民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兴趣。
四、节日即国力:文化自信中的制度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端午节的价值不止于节庆本身,更在于它被系统嵌入国家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全球文化竞争加剧、国际舆论博弈频繁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正在被赋予国家话语权构建的新使命。端午节的“国家化”进程,既是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体现,也是提升国际传播力、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关键环节。
它教会我们:一个有根的民族,才有穿越时空的凝聚力;一个有节的国家,才能在世界文明的森林中挺拔而立。我们不仅要讲好“屈原的故事”,更要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讲好“中国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路”的故事。
五、如今的端午:从民俗节日到共同体节日
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仅是一个节日,而是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集中展演。它串联起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人民日常与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层逻辑,成为中华文明向心力的可感载体。
今天,当我们在清香四溢的粽叶之间感受家的温情,在汹涌澎湃的龙舟竞赛中体悟团队精神时,更应意识到:这份节日的热闹背后,是一个国家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对人民情感的深切理解。
结语:
让我们以节日为桥,以文化为魂,在每一个端午时刻,感受“家国同构”的温度,汇聚“民族复兴”的力量。正如屈原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仅是个人的志愿,更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奋进不息的共同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