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源网智库联盟讯:绿色发展已从一种产业趋势,演化为全球新秩序重塑的核心力量。过去十年中,ESG理念广泛嵌入资本、企业、政策三大体系,推动全球责任共识形成。然而,随着地缘博弈加剧与国际制度分裂的加深,绿色范式正在发生战略跃迁——从ESG的伦理倡导转向GSE(Green, Sustainable, Economical)的制度建构。这标志着全球治理正迈入以绿色制度为权力边界的新阶段。本文将系统分析绿色叙事的演进路径、制度逻辑与地缘格局重组,并提出适应新一轮全球绿色竞争的中国战略建议。
一、全球秩序裂变下的绿色话语重组
当前全球处于三重转型交汇点:
技术更替加速,碳中和路径不确定性增强;
地缘冲突频发,绿色政策被纳入国家安全战略;
全球分工重构,绿色规则成为产业准入门槛。
在此背景下,绿色不再是软性价值,而是国际治理的硬核工具。
欧美国家通过制定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绿色供应链准则、可持续投资强制信息披露规则,正在构建以“制度绿色”为核心的全球竞争新格局。
这背后不仅是对环境伦理的再承诺,更是全球强国试图通过“绿色新秩序”建立下一代产业、资本与治理主导权的系统性布局。
二、ESG到GSE的逻辑跃迁:从道德框架到权力机制
ESG作为20世纪末期诞生的责任投资理念,强调企业需兼顾环境、社会责任与治理结构,在气候变迁、社会公正等议题中赢得声誉红利。
但2020年以来,其内在缺陷逐步显现:
标准分裂,全球指标体系缺乏统一性;
商业漂绿现象泛滥,影响真实转型;
与主权政策、金融主流制度脱节,形成双轨运行。
因此,以制度化、经济性、系统闭环为特征的GSE框架正在崛起。它不仅关注企业如何“遵守”,更关注国家如何“定义”,资本如何“配置”,社会如何“落地”。
GSE=Green(碳治理与环境机制) + Sustainable(产业链长期稳定) + Economical(低碳转型的经济可行性)
——这是从伦理型共识到制度型红利的范式跃迁。
三、全球绿色博弈新格局:从理念竞争走向制度输出
1. 欧洲:碳制度外溢与价值治理重塑
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通过CBAM、SFDR、EU Taxonomy构建了跨境碳信用壁垒,使得“绿色标准”成为国际贸易的隐形关税,借此将欧式治理理念向外扩张。
2. 美国:绿色资本霸权的再平衡
美国虽在碳交易制度推进上保守,但却主导ESG评级体系、绿色投研模型、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如贝莱德)的绿色决策框架,以“绿色美元化”重塑金融权力。
3. 中国与全球南方:制度创新与低碳话语权崛起
中国通过“双碳战略”、国家碳市场、绿色债券、可持续投资标准体系,正在形成独立于西方的绿色制度模块。全球南方国家则在绿色基础设施融资、绿色主权基金、绿色一带一路合作中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重塑。
四、绿色制度红利的本质:全球新竞争力的共识重建
“谁主绿色,谁主未来。” 绿色制度背后,实则是一场国家治理能力、数据控制力与全球规则输出力的全维博弈。
未来的全球竞争,将不再仅依赖技术、人口、土地等传统要素,而将由以下变量决定国家等级:
能否建立完整的碳治理机制?
是否具备绿色金融闭环能力?
能否将绿色制度转化为国际标准?
是否拥有绿色产业链与生态资产主导力?
绿色信任力 = 治理能力 × 数据能力 × 制度转译能力
这将成为全球新一轮信用评级的核心指标。
五、面向未来:中国的战略路径与制度前瞻
在全球绿色制度化浪潮中,中国需以“标准竞争力+数据主权力+制度输出力”为战略核心,构建GSE下的国家竞争闭环:
1. 制定国家级GSE指标体系,替代泛化ESG框架,形成中国特色绿色标准。
2. 构建全球兼容的“绿色信用链”,推动碳资产、绿色资产在多边体系中合法化。
3. 推动“绿色一带一路2.0”,以制度合作取代单一投资,提升全球南方制度黏性。
4. 培育绿色央行、绿色政策银行体系,构建政策金融与绿色治理协同路径。
结语:绿色不仅是方向,更是主权
全球正在从能源战争、技术标准之争,走向“绿色秩序重构战”。制度为骨,数据为血,信任为器——谁先完成绿色制度转化,谁将在未来五十年掌握新秩序的定价权。
中国应不只是绿色转型的响应者,更要成为绿色制度的倡议者、主导者与赋能者。GSE不是ESG的替代,而是其“国家化、制度化、地缘化”的进化形态。
全球资源网将持续站在这一历史节点的思想前沿,记录绿色转型的轨迹,参与绿色制度的塑造,为构建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表达。
出品单位:全球资源网国际智库联盟办公室
策划统筹:全球资源网国际运营中心
顾问支持:全息元宇宙联合会(总会)
总策划部:全球华人记者联合会(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