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源网引言:随着数字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化,数字资产与数据资产已成为驱动全球生产力变革的双重引擎。前者重塑金融基础设施,后者构建信息价值体系。尤其是在2025年,全球数字资产市场规模已突破3万亿美元,数据资产总估值亦接近20万亿美元,占据全球GDP比重的显著上升比例。为了厘清二者的内涵、边界与未来走向,本文结合国际机构趋势报告与技术演进路径,对“数字资产”与“数据资产”进行系统化研究与解读。
一、基本内涵辨析
数字资产,广义上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在、能够存储、转移并具备经济价值的资产,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和可编程等特征。典型形态包括加密货币、稳定币、非同质化代币(NFT)、去中心化金融协议(DeFi)资产,以及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实物资产代币化(RWA)。数字资产多依附于区块链技术而存在,其价值在于交易能力、共识机制与去信任结构的构建。
相比之下,数据资产更侧重于“数据即生产要素”的逻辑,其本质是一种可识别、可确权、可估值、可使用的数据集合。在数字主权愈发受到重视的今天,数据资产的边界已从传统的“数据资源”演进为“类产权”的经济权益形态。无论是企业经营数据、个人行为数据,还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数据,其价值都随着AI、大数据建模和隐私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快速释放。
数字资产与数据资产并不等同。前者是区块链体系中的金融性表达,后者是信息经济体系中的价值性表达。二者虽有交集,却侧重点迥异。
二、全球发展趋势
在政策环境、技术演进与市场需求多重推动下,数字资产与数据资产均展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在数字资产方面,2025年全球市场总值已突破3.2万亿美元,其中以RWA类资产的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加密原生资产在成熟国家的资产配置中占比不断上升,稳定币开始进入主流支付体系,而央行数字货币(CBDC)也在多国试点推进,推动数字货币与数字资产体系并行发展。
数据资产方面,根据BCG与世界银行联合预测,全球可确权、可使用的数据资产总估值已接近20万亿美元,成为继土地、资本、人力之后的新型战略性资源。其中,个人数据资产逐步形成确权机制,企业数据资产开始被纳入估值体系,而公共数据则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倍增效应。
各国政策亦在迅速演化。欧盟的MiCA条例规范数字资产交易与稳定币发行;美国SEC与CFTC加强对加密资产证券性质的判断;中国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试点,试图构建确权、定价、流通、交易为一体的数据资产治理体系。
三、核心逻辑机制与价值特征
数字资产的价值生成依赖于技术稀缺性、系统共识机制与流动性需求,其交易属性决定了其在新型金融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数据资产的价值则源自其在人工智能训练、商业建模、个性化推荐、公共治理等场景中的不可替代性。前者偏金融范式,后者更偏信息范式。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Web3与AI技术的融合,数据资产也在逐渐“数字资产化”。个人行为数据通过去中心身份系统(DID)确权,企业数据通过ZK技术实现隐私合规共享,公共数据则借助联邦学习进入多方协同使用场景。在这种趋势下,数据资产有望成为数字资产的底层供给源,推动更广泛的价值互联。
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展望2025年之后的五到十年,数字资产与数据资产将呈现融合化、金融化与合规化的三大趋势。
首先,数据资产的确权、估值与交易将逐步形成闭环生态。以DID身份系统为基础,通过数据凭证、智能合约、可信存储实现数据的分级分权、安全使用与价值转化。数据资产平台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其次,数字资产将进一步金融化并与监管体系对接。RWA类资产将成为桥接实体经济与链上金融的重要桥梁,而AI生成型资产(如可分红的算法凭证)也将在部分国家尝试发行。监管层面,G20、IMF、BIS等国际组织正在推动全球数字资产统一治理框架,有望于2026年前后发布初步协议。
再次,数据资产预计将在2027年前后正式被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成为“无形资产”的新组成部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FRS)已就相关草案展开讨论。与此同时,数据资产的风险结构也将愈发复杂,包括数据垄断、伦理模糊、流通滥用等问题需同步防范。
五、结语
数据资产与数字资产正在构建数字文明时代的“双重价值体系”。前者关乎认知、治理与资源组织模式的重构,后者决定金融效率、资本形成与全球价值流通的基础。谁能在这两类资产的确权、治理与融合机制中占得先机,谁将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中赢得主动权。
当“资产”不再只是物理世界的占有,而是数字世界的证明与使用权时,数字主权、数据可信、平台治理等问题将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关键节点。
出品单位:全球资源网国际智库联盟欢迎您加入智库
策划统筹:全球资源网国际运营中心
顾问支持:全息元宇宙联合会(总会)
微 信:QXYYZCEO
总策划部:全球华人记者联合会(总会)
支持单位:全球资源网国际书画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