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影视 » 正文

全球娱乐:符诗专 看中港电影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9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五湖四海华语电影的大趋势,现在正朝向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方向前进。自2013年开始,由于参与了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策展工作,看过

五湖四海

华语电影的大趋势,现在正朝向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方向前进。

自2013年开始,由于参与了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策展工作,看过的华语电影因此增加了不少。在这以前,看华语片纯粹是为了娱乐和兴趣。为了娱乐,所以看了许多在主流电影院线放映的作品。为了兴趣,因此买了不少主流电影院线不会放映但在市面上找得到的影碟。

由于观影管道就这两个,因此接触比较多的自然是电影院线偏好的商业片,和透过影碟才看得到的非主流电影。这些年来华语商业片的主流是中港合拍片,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王晶导演的《赌城风云》系列和陈嘉上、秦小珍导演的《四大名捕》系列,应该是比较广为人知的例子。这些商业片的娱乐性大都很强,加上资本雄厚,请得起最强的卡司,最有实力的制作团体,因此往往众星云集、制作精美;只不过作品的内容跳脱不出正义对抗邪恶、帅哥遇上美女和从失序走向有序的公式。

相较之下,影碟不时会带来惊喜。我就是透过影碟见识了台湾杨力州导演的多部纪录片、目宿媒体所制作的文学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以及许多无缘在本地院线上映的影片。这些作品呈现了华语电影在商业片公式之外的許多可能性。

但是在参与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策展工作之后,看华语电影不再只是娱乐和兴趣,看院线片和影碟作品更不足以善尽电影节策展人之职责。因此密切关注中港台马新等地电影生产的相关信息,成了必须要做的基本功课。只有如此,才可能较早地知道来年可能在各地上映的华语电影,才可能为来年的电影节做准备。

这样的功课做久了,再加上不时有机会到外地影展看片,并与各地电影人交流,久而久之对当下的华语电影现状有了一些想法。华语电影的大趋势,现在正朝向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方向前进。2012年,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在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主办的“新跃当代中国讲座:21世纪的华语电影”的演讲中,就提出了由于潜在市场庞大,加上2000年以后积极发展,中国正逐步成为华语电影的好莱坞之说法。

她的说法的重点,是随着工作机会相对多,制作经费相对高,中国电影工业正像磁铁般,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华语电影人才吸纳到那里去发展。她指出这和好莱坞把全世界最优秀的英语电影人才,吸纳到美国加州发展是同样的道理。这几年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她的看法。

单看中国电影近年来的数据,就可以了解其电影产业如何影响华语电影世界的格局。自2012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年产量都维持在600部以上,其中2012年745部、2013年638部、2014年618部,以及2015年686部。相较之下,传统的华语电影生产重镇香港和台湾的年产量,在这几年间都各别保持在50部左右或以下的水平。在工作机会相对多、报酬相对优渥的情况下,许多香港和台湾的优秀电影人,都因此而到彼岸寻找事业的春天去了。

此外,中国的观影人口近年来也不断的上升。2012年其观影人口为4亿6200万、2013年6亿1200万、2014年8亿3000万、2015年为12亿6000万。其中2014至2015年的增幅最大,高达48.7%。据了解,这么强劲的观影需求还会持续,因此有研究估计,中国会在202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电影市场。

除了量的改变外,中国电影也产生了质的改变。这几年在筹办电影节的过程中,看到不少优秀的独立制作电影。以今年电影节为例,剧情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告别》《冬》和纪录片《大同》《明天会更好》等,就是中国电影人以相对低的成本,拍出人文气息或省思性相对髙的作品。

相较于中国,香港电影这二十几年来的发展态势并不好。一方面有经验的电影人,如徐克、陈可辛、陈嘉上、郭富城、刘德华和成龙等纷纷北上拍摄中港合拍片,香港电影人才一时间出现青黄不接。另一方面,随着港片海外的华人电影市场为中港合拍片所取代,港片要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市场?这问题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找到答案。不过今年初由五个故事构成的短片合集《十年》异军突起,以50万港元的制作成本,争取到600万元的票房。这会不会促使香港近期内掀起一阵短片拍摄潮,就有待进一步观察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