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智慧农业闯出新天地
壹佳益公司蔬菜基地喷灌系统。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立足自身实际,由点到面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目前,已建成8598亩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8个基地15种农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建成集生产计划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物联网管理、网络融资、电子商务为一体的鲜优配送平台,红河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达2.8亿元以上。“互联网+农业”在红河州方兴未艾,农民在指尖上生产,农企在网络上掘金。
指尖上生产
站在大庄水库堤上俯瞰,开远市壹佳益种植有限公司的600亩蔬菜基地在阳光下地毯式向外铺展开去,田内地块平整,渠路纵横,不同色彩交织:绿色是即将采收的地块,深褐色的地块正在翻耕,时而泛出白光的地块则是自动灌溉系统喷出的水雾。
壹佳益公司董事长王中壹向记者演示如何利用手机应用实现远程田间精准管理:“田间的小型数据传感器把每个地块的养分、水分、温度的数据传到控制电脑,手机上即时显示,需要浇水、施肥了,用客户端控制电磁阀就能做到。”
王中壹介绍,基地规划总规模2600亩,计划总投资6800万元,分三期建设。建成的600亩属于第一期工程,总投资1120万元,集农业专家智能系统、农业生产物联控制系统和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三大系统为一体。“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农业生产智慧化、田间管理效益化、电子商务智能化。”王中壹说。
提起田间生产转型升级后带来的转变,王中壹滔滔不绝:“600亩地智能化管理后,一天就节省人力成本1万元。通过水肥一体化,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适宜的含水量及养分,实现了节水节肥。因为对大棚温湿度的监测很精准,农作物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而且田间都安装了高清摄像系统,一旦发现农作物出现异常情况,可迅速拍照传给各地的农业技术专家对症下药。”
在基地一角,红河州6个高原特色农业小气候观测站之中的大庄气象站正在运转,24小时对风、温度、湿度、降雨量、日照等进行监测,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帮助附近5.7万亩田地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
据统计,自2013年基地建成以来,蔬菜年销售总量达3600吨,包括基地自产和向农户收购的蔬菜,销售收入达1400万元,辐射带动种植面积1000亩,解决劳动力就业120人。
信息化流通
走进建水县和源现代农业物流园,这个隶属于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年吞吐量250万吨的物流园区内,2个仓储库及装卸平台和64座保鲜库、信息服务中心、电子交易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建筑错落分布。
交易中心大厅屏幕上对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本地农产品可供数量、上市时间、质量标准及价格的公布同样引人注目。和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艳艳介绍:“这些是由我们公司自己的信息中心实时收集整理的,除了这里,还会通过‘和源农业’网站、微信平台、加盟农户的手机等平台发布,不仅让农户第一时间与市场对接,还让他们知道公司收购时保护价的真实性,促进企农间的信任。”
在信息服务中心,不仅农产品信息的实时变动一目了然,另一套“天远”系统的视野内,公司首批购置的50辆冷藏车的准确位置也清晰可见。而运货线路随市场信息而变动正是和源能够实现市场销售利益最大化的直观表现。
与壹佳益公司相同,和源也执行着严格的产品溯源体系。“我们的农产品要通过‘生产、收购、发货’三级检验。通过农产品生产追溯、检测检验、质量认证、加工仓储、价格查询、远程查看等系统,保障消费者全程查询、明白消费,确保‘和源’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和源公司董事长李跃标介绍。
说起公司的运作,李跃标不无自豪:“‘和源’模式已经开启了农业4.0时代。在生产领域,采用物联网技术,引进美国和以色列技术,建成高效节水灌溉系统,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手机、电脑等网络的数据化智能化控制。在流通领域,联盟电子商务公司,组建专业团队,建成红河州第一个农业电子商务园区和大学生创业园区,14家企业入驻电商园区,与淘宝、天猫、微店等合作,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年内销售收入预计可达3亿元。”
“互联网+”的背后
位于建水县南庄镇李伍村的和源万亩石榴庄园内,54岁的汤家亮和妻子正忙着给石榴拉枝。2008年,他把3亩多分散在两个山头上的地,以每亩每年近400元的价格流转给和源,他和妻子也到石榴园里打工:“田里的活计怎么干,公司会培训。每天按8小时工作算,我们两口子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原来自己种地,一年一茬包谷,一亩收入只有100多。”
2007年,和源计划投资1.42亿元建设万亩石榴园。当时,李伍村1万多亩土地,农户实际利用面积只有300多亩。和源公司陆续把土地流转过来后,完善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基础配套设施,种下建水特有的酸甜石榴,然后采取“流转返租”的形式,将挂果部分按户均50亩分片返租给专业农户管理,并无偿提供农资、信息和技术指导,实现户均收入20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公司涉及加盟合作社10家、农户4.3万户,加盟土地达7万余亩。企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作为南庄人的李跃标对这一点很重视。
“发展智慧农业不单是技术应用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开远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卢忠辉感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金融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引进龙头企业带来资金、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和抗风险能力;政府部门汇聚信息,整合资金,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建设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改变思想观念。多方面共同推进,才能让智慧农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