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只为守望“一盏灯”
原标题:十年守望“一盏灯”
26根电杆,1600多米线路,一个供电台区,只为点亮一盏灯。
——这个鲜为人知的暖心故事,发生在邵阳县黄荆乡一个叫腊树坳的山沟里。
腊树坳是当地最偏远的山沟,长年只住着李春涛一户人家。
为守护这家灯光,哪怕积雪几尺厚的深夜,维修员也随叫随到。
到今年,这条线路已运行10年。老人一天不搬,它会一直保留……
大山里的供电专线,为这一户人家开设
8月31日,沿着通往李春涛家供电线的崎岖山路,湖南日报记者随国网邵阳县供电公司谷洲供电所运检员覃名祥、陈训华、刘国忠一路巡查。
山上怪石凸立,带锯齿的茅草叶像刀片一样锋利,“有时会碰到毒蛇”。好不容易才爬上一个七八米高的陡峭石壁,覃名祥对一根拉线有些松动的电杆进行“登杆检查”。
“拉线松动,致电杆倾斜,其它无问题,下月报修。”刘国忠记录着。
再翻过一座海拔800米大山,记者来到72岁的李春涛老人家。一栋老旧砖房,一匹老马,堂前枣树挂满青枣。
“快吃枣。”李春涛老人迎出来,拿出新枣招待“老朋友”。照例,运检员忙着检查线路、电表,发现堂屋灯有故障,帮忙换了灯泡。
“又麻烦你们。”老人拉亮灯,一脸笑容。
不算宽敞的屋里,电灯、电视、电冰箱,家用碾米机都有。“这些都是在2006年后买的。”李春涛说。
正是这一年,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当时的邵阳县电力局,硬是在大山架起一条供电专线。这里成为只有一个客户的供电台区,在电力系统很少见。
“供电台区是指一台配电变压器的供电范围。”国网邵阳县供电公司经理唐明亮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该配电变压器容量为50千伏安,可满足当地50至70户供电要求。老人每月电费20多块。每年仅线损一项亏损电量20000千瓦时,折合人民币万余元。
“我们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肩负社会责任。不能因亏损,就让人摸黑。”唐明亮说。
从煤油灯到马驮电池,用上电一辈子最受益
“我记得第一次送电是2006年8月28日。这是我一辈子最受益、最感动的事。”虽然年事已高,但李春涛仍对那个日子记得很清楚。
老人生养了5个儿女,靠着种烤烟、百合,养羊、养牛,全部供着上完大学。老二还考上中科院博士,现居美国。
“孩子们都在油灯下看书写作业。”老人唏嘘不已。
为让油灯下的孩子成才,李春涛吃过很多苦。一个细节是,老人脚后跟常开裂,有时口子有小手指大。农忙时自己用针线一缝,就挑农肥下地。长年累月因感染落下病,走路一瘸一拐。
所幸,现在儿女都大学毕业,安了家,日子越过越好。
“2011年,出国10年的老二回来,亲眼看到电灯电视,高兴得不得了。”李春涛说,儿子在晚上聊天时,说起一个细节:“小时候晚上看书时,灯芯燃亮了一点,爸爸都要扭小点。”
老人眼圈有点红。他早忘了这事,却烙在孩子心里。
“没办法,那时一分钱掰作两分用,点灯一月费三斤煤油,贵。”李春涛说。
“到2002年经济条件改善,买了蓄电池和马,勉强算点上灯。”李春涛说,每次他都用马驮着蓄电池到乡政府充一晚上电,第二天再驮回来,供一个灯泡亮半个月。
“哪像现在,还能在家碾米。”李春涛笑得很舒心。
儿女们都劝他搬下山,但老人一直不肯。“我还能为老家做点事。”老人满眼舍不得。
积雪几尺厚的深夜,维修员也随叫随到
腊树坳所在的谷洲供电所,28人管2万多户供电,还有150公里高压线路、500公里低压线路的巡查、维护。
10年来,为保障老人正常用电,无论酷暑严寒,运检员每月都要像其他台区一样进行一次巡视和检查。老人有任何问题,维修员都随叫随到。
“我记得2009年大冬天,白天下了大雪,晚上积雪没过小腿一半。”李春涛说,晚上10点,灯突然全灭。他给供电所打了电话后,上床睡觉。
“没想到,一个多小时后,有人敲门。供电所李清修和蒋国球连夜赶来咧。”老人十分感动。
检查后,原是进户线被大雪压断。两人重新接好线,很快恢复供电。
李清修说,其实当晚接到老人电话,他有点怕。山上全是雪,怕一脚踩空就会滚下山。他叫上同事蒋国球,两人打着手电筒,砍了根树枝当拐杖探路,慢慢摸过去。
“摔10多跤,回来都半夜12点,一身湿。”李清修说。
最为严重的故障是2008年冰灾,倒了23根电杆。当时邵阳县电力局只得重新架线。一根电杆七八百斤,八人抬。山路很陡,10分钟走不了一百米。每个杆洞标准1.5米,有时挖到一半,碰到硬岩层,只能重新打或放炮。
费这么大劲保留这个台区,值吗?国网邵阳县供电公司党总支书记张可奇给的理由很简单:山里就老人一户人家,我们不能让他晚上亮不了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