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军情 » 全球头条 » 正文

全球关注:凤凰军评 中国重型轰炸机什么样?答案或许是这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09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仅从技术基础、需求及使用方面来看,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重轰呢?答案必然多样,但拷贝B2绝不是最佳选择。(凤凰军事)凤凰军事

仅从技术基础、需求及使用方面来看,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重轰呢?答案必然多样,但拷贝B2绝不是最佳选择。(凤凰军事)

凤凰军事 凤凰军评 9月8日

在9月1日中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上将表示中国正在研发新一代远程轰炸机后,关于这款国产重轰的猜想热情就再次被点燃,诸多中国版B2以及更激进的方案立即层出不穷。但仅从技术基础、需求及使用方面来看,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重轰呢?答案必然多样,但拷贝B2绝不是最佳选择。

如果说二战日本“信浓”号航母创下了世界短命航母的记录,那么“合众国”级开工仅5天后就被取消则显得更加悲催,而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体现了战略轰炸机对军事大国的重要性。(凤凰军事)

熟悉美国轰炸机发展的人都知道,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为发展具备核投送能力的B36轰炸机,不惜顶着美国海军大批将官集体辞职的压力,砍掉了“合众国”级航母的建造,使美国进入巨型航母的时代晚了6年。由此可见重型轰炸机对一个大国的意义。目前,美国基本延续了冷战时期的B52、B1B、B2三驾马车并行的空基战略核力量结构。但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是,尽管三款轰炸机基础差异明显,但这实际上是美国同时代中,三种不同轰炸机理念的共存。他们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在各自的领域内均表现良好。

从美国常规亚音速战略轰炸机的发展来看,其不仅是要在低烈度环境中进行核武投放,更重要的是能够胜任占据主流的常规打击使命,这在B52早至越南战争,晚至海湾战争中进行的“地毯式轰炸”中体现的相当明显。而面对中俄这种强敌,作为成本最低的重型武器投送平台,常规亚音速战略轰炸机也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凤凰军事)

B52是美国源于二战时期的常规重型轰炸机的集大成版,仅从技术上讲,其经历了从B17到B29到B36到B47,再到B52的发展。在B17上,美国实现了4发重型轰炸机的实用化,在美国的军事体系中,首次为远程战略轰炸提供了装备基础。在B29上,美国在实现远程飞行后对日进行战略轰炸的同时,令轰炸机在飞行高度、速度上超越了当时大多数战斗机,同时首次具备了核武投放能力。在B36上,美国实现了重型轰炸机在体积、航程、载弹量上数量级的提升,并首次实现了喷气动力在重型轰炸机上的使用。而在B47到B52则同时实现了重型轰炸机动力的全喷气化,以及后掠翼的使用。

相比常规亚音速轰炸机,从B58到B1B,美国轰炸机实现了由亚音速向超音速的跨越,在面对苏联日益完善的防空体系时保持了优势,但此时并未对隐身性能有过考虑,事实上即使是比B2更高端的XB70轰炸机,都是这种仅以速度“粗暴”获得突防理念的产物。(凤凰军事)

B1B则经历了B58到B1再到B1B的发展。面对苏联日益强大的防空体系与越来越现实的核威胁,B58首先实现了轰炸机的超音速飞行,B1则通过发动机自身与布局的升级,以及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轰炸机的超音速飞行能力,并首提战略轰炸机的超音速突防概念。随后美国认识到,像B1这种体积的轰炸机,过度追求超音速飞行能力必将造成其他性能,尤其是多用途打击能力的局限,因此当美国将轰炸机最大速度由2马赫降低至1.25马赫,并采用钛合金主体结构后,B1B诞生了。

自两次世界大战间的1921年,德国就开始了飞翼飞行器的探索,截至第三帝国即将战败的1944年已发展出Go229这种喷气式飞翼飞翼战斗机。德国帝国元帅戈林被俘后甚至说,如果再有几个月时间让Go229批量服役,德国必将赢得战争。(凤凰军事)

而到了B2,尽管它延续了B1系列轰炸机超音速突防概念,但其却远不是将飞翼结构与隐身相结合的简单产物,其宏观发展周期甚至可追溯到二战之前。1921年德国工程师阿列克山大·利比肖首先研发飞翼滑翔机;1931年,德国的霍顿兄弟研发Ho I /II飞翼滑翔机;随后霍顿兄弟在二战期间研发了Ho IX(Go 229)喷气式飞翼战斗机。有意思的是,受制于德国二战末期的资源限制,Go229在制造时大量使用了胶合板等非金属材料,在一次飞行中竟然从雷达屏幕的上消失,首次实现了战机的雷达隐身。

尽管美国的飞翼探索晚于德国,但仍可追溯到美国参战前的1940年。与德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从很早就将飞翼定位为重型轰炸机,而当大型飞翼机与隐身技术彻底成熟后,就诞生了B2这种数十年无人超越的科幻装备。(凤凰军事)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美国设计师诺斯罗普早在1940年就在其设计的飞机上去掉了机身机尾以验证飞翼技术(N-1M)。随后作为XB35的验证机,诺斯罗普又在N-1M的基础上研发了更大的N-9M。随着N-9M后美国飞翼飞机技术的逐渐成熟,美国接连上马了XB35(反向螺旋桨)与YB49/YRB49A【喷气动力,YRB49A由YB49发展而来,不同之处是前者在后者基础上在4 具埋装的喷气发动机舱下方吊挂了两台发动机(红圈处),打破了YB-49 “纯”飞翼的外形布局】两个空重超过40吨的重型飞翼轰炸机项目,尽管均未能获得成功,但却为日后B2的诞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在二战后,仅发展了图4(引进)、轰5(伊尔28)与轰6(图16)三款性能差异较大,技术水准较低的轰炸机。(凤凰军事)

对比美国二战后的轰炸机发展,中国在二战后,仅发展了图4(引进)、轰5(伊尔28)与轰6(图16)三款性能差异较大,技术水准较低的轰炸机,直到最新的轰6K,才得以用一款此前只被用于运输机的D30发动机改善轰炸机的载荷与航程短板。同时相比美国源于二战之前的飞翼探索,中国在该领域近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军备发展方式一贯稳健的中国而言,类似B2这种方案,过大的技术风险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作为苏联战后相当成功的设计,图16曾衍生出当时震惊整个西方世界的图104客机,而面对远程轰炸机的迫切需求,在图16的基础上扩大机体,并在现有整体框架中增加2台发动机是很好理解的,而这种思想的产物就是米亚4轰炸机。(凤凰军事)

那么中国在现有轰炸机技术条件下,怎样的轰炸机方案最合适呢?答案或许会出乎大家的预料,那就是类似苏联米亚4的战略轰炸机。提到米亚4,不少人都将其归为一款失败的战略轰炸机。但事实上,米亚4的失败,只是其未达到从苏联本土起飞轰炸美国本土的要求,就其本身而言,还是会比较成功的。更为重要的是,米亚4这种从未与中国结缘的轰炸机,或许是中国最接近的重型轰炸机方案。与轰6的原型图16类似,米亚4的动力布局同样采用了机翼根部全包裹布局,不同的是,米亚4为4发,图16为双发。

中国在仿制PД-3M型发动机(涡喷8发动机)时,参考的高端模型正是PД-3M-500A,甚至有说法称,当时苏联曾向中国提供过PД-3M-500A型发动机实物。(凤凰军事)

除此之外,图16采用的是2台PД-3M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而米亚4采用的则是4台在PД-3M基础上改进而来的PД-3M-500A型涡喷发动机,在体积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最大推力由8760千克增加到13000千克。有意思的是,中国在仿制PД-3M型发动机(涡喷8发动机)时,参考的高端模型正是PД-3M-500A,甚至有说法称,当时苏联曾向中国提供过PД-3M-500A型发动机实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的最初型号就比PД-3M的推力增加800千克。

轰6K装备此前只被用于运输机的D30发动机,有点类似于二战后捷克将此前仅用于轰炸机的Jumo发动机应用在BF109型战机上,实际效果很难达到最佳。当涡扇10成熟后,4发涡扇10必将成为中国重型轰炸机的最佳动力,而类似米亚4的动力布局使风险最小的方案。(凤凰军事)

因此,按照中国对轰6的动力研发与机体结构发展来看,如果没有D30发动机,同时中国又迫切需要重型轰炸机的话,在轰6基础上,进行机体拓展,同时在轰6的发动机布局基础上再加装2台发动机,则最终的产物实际上就是中国版的米亚4。尽管随着D30发动机的引进,轰6的航程、载荷局限获得缓解,但从现在中国正在研发新型轰炸机来看,任何在轰6框架内进行的大小改进,都已难以满足中国空军需求。而对于重型轰炸机研发经验近乎为零的中国,在最大限度利用轰6概念、框架与现有技术的情况下,最可靠的重型轰炸机机方案,就是米亚4。

米亚4的动力布局尽管挤占了一定的翼根空间,但却比图-95、B52那种在机翼外侧布置发动机短舱/吊舱的布局更能解放翼下空间,能够更方便的在翼下设置重型挂架,以1架2至5弹的形式,外挂巡航导弹。(凤凰军事)

当然,米亚4形态在中国新型轰炸机身上的再现,绝不是落后的标志。尽管米亚4的机翼根部全包裹动力装置的布局,在早期英国“彗星”客机上被证明不够安全,但从英国“3V”轰炸机,以及轰6的长期使用经验来看,只要机体设计与动力装置足够可靠,这种布局并不会导致全机安全性的降低。与此同时,该布局尽管挤占了一定的翼根空间,但却比图-95、B52那种在机翼外侧布置发动机短舱/吊舱的布局更能解放翼下空间,能够更方便的在翼下设置重型挂架,以1架2至5弹的形式,外挂巡航导弹。

在米亚4现有布局的基础上,中国进行结构调整的核心之一是改进其自行车式起落架。对此,中国完全可参照“彗星”客机的模式,在两侧机翼根部与机头下部安装起落架,组成前三点起落架,(凤凰军事)

除在整体上沿用米亚4的布局,中国还应对其结构上的一些顽疾进行调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自行车式起落架。对此,中国完全可参照“彗星”客机的模式,在两侧机翼根部与机头下部安装起落架,组成前三点起落架,不仅能解放机体后部空间,更能提升机腹离地间距,便于弹药装填。而在优化机体结构后,整个轰炸机的新机体应围绕新弹仓设计,而新弹仓的核心是2个可各挂载6枚巡航导弹的旋转挂架。结合机翼外挂,新型重型轰炸机将可最多挂载24枚巡航导弹,若以双机或多机编队飞行,足以对包括航母在内的众多目标发起毁灭性打击。

在美俄这种传统军事大国看来,重型轰炸机是堪与航母比肩的国之重器。目前中国的轰炸机技术积累,与引进“辽宁舰”前中国的航母技术积累类似。如果中国对“辽宁舰”的反复研究能看做是中国对轰6的反复改进升级,那么既然中国的首艘国产航母不是“福特”级那样的顶级航母,中国的首款远程轰炸机又怎么会是世界顶级的B2呢?而从001A型航母是“辽宁舰”的大改升级版来看,理念与技术水准适当的米亚4无疑类似001A型航母,更加适合中国的选择。(凤凰军事 凤凰军评 刘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