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
随着多年来大力推动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国最近在多个领域取得引人瞩目的突破。这包括建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发射全球首颗“防黑”量子卫星、研制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电脑天河二号,及继续在超级电脑的发展上领先全球。
这些年来,中国在科技上的进展让人刮目相看。以航天科技来说,中国在13年里把10名太空人送上天空,并对月球进行首次探测和发射两个“空间站”(天宫一号、二号)。(最近又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如美国前能源部长朱棣文所说,中国在“风力、核反应堆和高速铁路”方面技术相当先进,甚至领先美国。在人工智慧、基因工程、5G宽频技术和物联网等方面,中国也正迎头赶上。
在较为机密的军事现代化上,中国也取得让美国五角大楼开始担心的大跃进。今天,中国拥有的现代化武器,包括高性能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歼20、“航母杀手”东风-21D,反舰巡航导弹YJ-12、094型战略核潜艇,及东风-41型洲际弹道导弹等。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上述发展不应让人感到意外。2015年,中国在研发上的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比日本的3.6%和美国的2.7%低。但以实际金额来说却高达22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因此,中国成为全球申请专利、工业产品设计和商标的最大来源国。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2014年中国提出的专利申请占全球34%,高于美国的22%和日本的12%;工业产品设计占50%,高于美国的9%;商标则占76%,远高于美国的13%。
中国庞大的科研班子更是惊人。2015年,中国科研人员的总数接近400万,比欧盟的240万和日本的90万高出许多。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作为生力军。截至去年,中国有2900所大学和学院,大学生在校人数高达3700万(美国是2100万)。也就是说,全世界平均每五个在校大学生中就有一名中国人。而且,中国大学生中一大部分(约40%)选读科技和工程,这和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的情况一致。
大规模和大数目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们也可能掩盖了素质和运作效率等因素。大幅的科研开支和培训一大批高水平人员,不一定会带来成功的创新,有利的制度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为关键。事实上,许多专利并没有重大的突破,许多发明也不能成功地转化为具商业用途的产品。
数量虽然不等于质量,但我们可以推测,以大量的资金加上科研人员快速增长,中国很明显的将按计划成功地建立一个有活力的科技基础,并日渐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
其实,中国也一直努力提升科技发展的“质量”。根据《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Global),中国2014年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全球排名第二,仅屈居美国之后。另外,在2015/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榜上,北京和清华大学双双跻身50强,也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提高了。
科技发展道路不平坦
在大多数国家,包括自由市场经济体如美国,政府都积极参与和推动科技发展。对中国来说,创新和科技发展一开始便由国家推动和主导。因此,中国科技过去发展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不时受到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摇摆不定所影响。
经过一个世纪的战争和内乱,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为中国带来和平与稳定。接着,在苏联的资助和技术转移下,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在1950年代短时期里突飞猛进。中国的科学机构也仿效苏联模式。即如中国科学院(到今天还是中国最重要的科研中心,有6万名职员,每年培养5000名博士)基本上是苏联科学院的复制品。
由于在起步时获得苏联的援助,加上第一代本土科学家的辛苦耕耘(一些原本在西方和苏联受教育),中国那时虽然是个贫穷国家,却成功地研制了核武器和发射卫星。这期间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然而,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期间打击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却让整个科技研发工作和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陷入停顿。
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重新掌权。他首先做的事情包括恢复高等教育和研发工作,他认为这些是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基础。后来,当邓小平的市场改革开始取得进展时,他于1985年采取措施,改革了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科技发展体系。
当市场改革成功让中国经济起飞时,江泽民于1995年实施更多具体措施,来推动他的“科教兴国”计划。2001年,他又提出“人才强国”计划,把重点放在发展人力资源。其后接任的胡锦涛也提出“千人计划”,即要每年吸引1000名中国在海外工作的高层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回国服务。
今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政策上和资源上都更大力支持中国的科技发展。首先,他认为中国科技上的进步,和未来中国成为“富强”国家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他的“中国梦”构想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随着经济进入较低增长的“新常态”,中国必须为其新经济寻找新的增长来源。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有赖于生产力增长,或是争取更高的每单位产出。纵观全球,科技创新都是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来源。
因此,习近平大力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不但投入巨额资金,也迫使科技机构进行重大重组与改革。在他大力支持下,国务院于今年8月提出第十三个国家科技创新五年规划(2016年-2020年),包括到2020年,把中国科研开支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1%进一步提升到2.5%;把中国全球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从目前的第18位提升至15位;把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从目前排名世界第四位提高到第二位;另要中国新专利申请翻一番等。简而言之,中国是有很大决心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
未来艰巨挑战
从历史来看,任何文化和任何社会都有创新能力。除了欧洲人,还包括印度人、阿拉伯人等。以古代中国来说,其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及印刷术)是众所周知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和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便详尽列举了中国过去在各方面的发现和发明。
他也解释中国古代的发明,为什么没有像欧洲一样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他认为中国过去的农业社会、官僚制度,和中国科学家没有将他们的假设数学化等等,都是对科学发展不利的因素。
今天,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巨额资源,中国的科技领域已有腾飞的先决条件。中国今天许多科研机构资金充沛,实验室也有最先进的器材。不过,中国要在科学上取得真正的突破,这些是必要但未必是足够的条件。
事实上,一个由国家主导的科技发展体制,一般都会有官僚僵化和缺乏个人主动性的问题。中国现有的科技发展体制也有贪污、裙带主义和盗用研究基金的陋习。
而且因为国家高度主导,中国企业界一般的创新更是脆弱。除了一些持有国际品牌的大企业如华为、中兴和比亚迪,大多数中国公司都没有在科研上大量投入。
中国一些科研人员和研究员的行为也有很大毛病,有关中国科学家的欺诈、丑闻及抄袭时有所闻。当然,这种情况在今天已没有那么普遍了。但中国科学界还是要发扬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诚实、诚信和谦卑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文化。中国也必须建立一个对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更严谨、客观鉴定和审查的系统。简单来说,中国的科技发展体制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
毫无疑问的,中国正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但也只是“缩小”,还谈不上全面性的“追上”。但中国的科技领域是有潜力,也有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幅员辽阔、人才众多更是有利的因素。
因此,中国的科技在未来会继续在各方面取得突破,但在短时间内大多数的发展还是纯属“追赶性”的,或者是对进口技术加以改进和翻新,不会有很多震撼人心的突破。中国还需要很多年,至少一代人的时间,才有可能在科技上成为领头羊,发展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和学术顾问。叶琦保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