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0
-
打印
-
字大
-
字小
全球关注、新华社银川12月20日新媒体专电 题:少收了三、五块钱——银川六旬老太服务群众几乎“28年不涨价”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何晨阳
宁夏银川市六旬老人摆摊28年、坚持低收费为群众服务一事被网民曝光后引发热议,新华社记者走访发现,老人虽生活清苦却坚持低收费服务的背后,有“大伙都不富裕,靠自己努力,摆摊挣钱心里踏实”的朴实,也有“摊是靠着街坊邻居们的关照才开起来的,别人关照我们,我们回馈他人”的浓浓温情。
老太28年低价服务群众成“网红”
“我做的其实只是分内事,没想到在网上火了。”这是62岁的王景芝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她告诉记者,几天前附近一个小伙子路过给她拍照后发到了网上,附上低价服务群众等话语,没想到她瞬间成了“网红”。
记者查询发现,主要内容为“宁夏银川的王景芝老人,不管寒冬酷暑,都一如既往地守在自己摊位。为了让更多人得到便利的服务,老人一天也没离开过。28年来坚持低价为群众服务,价格几乎没涨”的帖子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处被网民纷纷转发,其中微博点赞过万,数千人评论。微博中,王景芝穿着厚冬衣、头戴棉帽,正在为顾客补鞋、修车。由于穿的是老伴的“二手”衣服,微博下不少网友还误把她称作“好心老爷爷”。
网民“杭先生”说,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网民“LEE”说,为朴实的好人点赞。网民“大西瓜”说,看到这个新闻顿觉冬天好温暖。一些在王景芝摊位修过鞋的网民留言说,这个摊东西确实便宜,上次去修鞋,老奶奶要两元,我给了五元没让找,他们也不容易。
记者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平吉堡乳香花园附近的农贸市场找到了王景芝,老人的摊位不大,补鞋机旁整齐地摆放着装有螺丝、橡胶底、铆钉等物品的四个铁盒,身后一辆三轮车是出摊、收摊时的交通工具。
对于不少网友热传的“28年不涨价”,王景芝说:“虽然生意不是很好,但说修鞋没涨价是不对的,28年来稍微涨了点,比如以前钉鞋跟不到一块,现在收两三块,自行车补胎也涨到了两块,咱不能骗人。”
生活清苦,但不愿麻烦别人
王秀芝1975年从河北来到宁夏,在当时的平吉堡建筑公司当小工,1988年起在农贸市场支起了修鞋修车的摊位,无论寒冬酷暑,她都会出现在街头,如果身体不适,72岁的老伴李海山会来“顶班”,39岁的儿子在一家汽车修理店打工,老两口每月吃药治慢性病也花费不小,一家人过得并不富裕。
“我这双鞋在别的地方修起码要10元,这里只收5元,还有一些中心城区的人会坐公交车来修鞋。”骑自行车前来修鞋的马亚丽说,10多年来她一直在王景芝这儿修鞋,价格比别处便宜一半左右,虽然有时候可能只是少收三、五块,但至少说明老人诚实敦厚,并且让他们修鞋也放心。
在王景芝的鞋摊,一些来修鞋的顾客不是砍价而是抬价。“有顾客修完鞋问价钱,3元的顾客给5元不让找钱了,还有的直接给10元,我跟老伴都会追出去把多给的钱还回去。”王景芝说,前不久她因病住院没出现,一个修车的常客听说后,到摊上留给她100元,“前不久我摔倒颅内出血两次大手术用完全部积蓄还举债3万多元,不少好心人都想帮我们,心意我们领了,但大伙都不富裕,靠自己努力,摆摊挣钱心里踏实。”
低价服务群众传递温情
“家里也不富裕,有手艺有市场为啥没想着涨价?市场经济,涨点价别人可能也不会说什么?”记者问。
王景芝说:“这个摊是靠着街坊邻居们的关照才开起来的,我们维持生活就行,别人关照我们,我们回馈他人,这是应该的。”
近年来,“长沙老奶奶卖馄饨10多年没涨价”“合肥磨刀老人16年不涨价”等类似低价、不涨价服务群众的新闻总能让人感受到一丝暖意,王景芝说:“其实这是互相温暖,我们低价服务邻居百姓,他们也关心我们,我们只是做了点平凡的事,没想到网上这么关心。”
网民“一刀”说,关注这些低收费甚至多年不涨价服务群众的群体,不是呼吁社会都不要涨价,而是对做不平凡事的平凡人的一种关注。网民“刘泉”说,低收费或多年不涨价的个体,家庭生活都一般,即便如此还能坚守心中的善念,让人心里暖暖的,这种“互爱”能传递温情,融化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