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展现正能量的精神地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23
核心提示:  全球关注、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檎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位于四川省北川县老县城的“5·12”汶川特大地震

  全球关注、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檎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位于四川省北川县老县城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总是人头攒动,参观者络绎不绝。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展现正能量的精神地标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刘延珉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自2010年5月免费开放以来,纪念馆接待人数逐年上升,一直在国内同类纪念馆中名列前茅,今年接待量已突破130万人次。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已成为展现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不当被动的“守馆人”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纪念馆都是固态的,用死板的方式、凝固的内容教育观众,纪念馆管理人员也成为被动的“守馆人”。但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恰恰相反,让内容丰富起来,让活动动起来,不断吸引公众的关注。

  每年春节、清明节、“5·12”祭日、国家公祭日、羌历年等重大节假日,纪念馆都会与当地政府一道,组织社会公众在纪念馆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举行祭奠纪念仪式等活动,留存永恒纪念。

  在其他重要时间节点,纪念馆则通过开展签名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前来参观的游客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每年5月举办的红色场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研讨会已经成为国内红色场馆业务探讨的重要平台。

  纪念馆开展的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军队、进企业“五进活动”不断拓展着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静止的纪念馆变成了一座“流动纪念馆”。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小学生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从2014年开始,绵阳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与纪念馆管理中心连续3年联合主办“地震纪念馆杯”征文和摄影比赛,全市中小学生参与人数达50余万人次,征集作品70余万件。

  从去年开始,纪念馆还连续主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绘画巡展等活动。通过巡展,纪念馆走进多所学校,举行爱国主义和学校安全知识专题讲座60余场次、举办防灾减灾宣传实训活动30余场次,真正彰显了纪念馆纪念、教育、科普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优势。

  汇聚正能量

  作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唯一国家级主题馆,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注重发挥窗口基地作用,让这座红色场馆内涵愈加丰富。

  今年4月,纪念馆再次面向海内外征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使用的旗帜、抢险工具和生活设备设施等实物,以及各类荣誉证书、证件,新闻报道原件、视频、照片和亲历者的口述资料等。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响应和支持。截至目前,已征集到各种实物30多万件。不断增加的实物优化提升着陈展内容,也让纪念馆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这个纪念馆有深度、有高度,也有厚度、有温度,已不仅仅是一个地震纪念馆,更是一个博物馆、资料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巨大的数据库。”一名参观者今年秋天写在纪念馆留言册上的这段话,表达了社会公众对纪念馆的真实看法和认可。

  纪念馆虽然工作人员不多,却肩负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和唐家山堰塞湖治理开发的历史使命。

  “今年我们对老县城遗址河段进行了防洪疏浚,河道行洪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同时还对洪灾造成的老县城损毁防洪堤进行了修复。”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老县城遗址的保护正与时间赛跑。老县城湔江河道两岸共有18处地质灾害点,已有10处进行了治理规划设计,目前已完成5处治理工程。

  外界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治理开发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已建设了堰塞湖左岸泄洪洞、禹里乡防洪堤、小河湾护岸等工程,完善了堰塞湖管理用房、监测站、人行索桥以及应急抢险公路等配套设施,使唐家山堰塞湖成为比较稳定的水源库。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3日 04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