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大湾区 » 正文

孙国栋:特色种植铺就致富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01
核心提示:2016-11-11 13:36 来源:信阳日报 我有话说全球关注、11月7日上午,孙国栋在息县魏寨村自家地里认真查看“宝贝”的长势。转完一
2016-11-11 13:36 来源:信阳日报  我有话说

全球关注、11月7日上午,孙国栋在息县魏寨村自家地里认真查看“宝贝”的长势。转完一圈后,这位90后大学生脸上不禁露出丰收的喜悦:“看这情景,不出意外的话,这茬一亩地3000元的纯收益是没问题的。”

孙国栋眼中的宝贝就是息县所产的半夏,在同类药材中被视为珍品,医药、医疗界为将它区别于别的半夏,特意在半夏二字之前冠以“息”字。清嘉庆四年,息州志对此已有记载,1979年版《辞海》将半夏列为息县特产。2004年,息半夏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但由于多种原因,上世纪60年代起,息半夏种植量锐减,甚至面临着绝种的尴尬。

因为父亲孙刚一直坚持种植少量的息半夏,所以孙国栋较早地接触了它。为把家乡的这一特产发扬光大,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后,孙国栋有意识地将半夏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其间,他还结识了同县同届有着共同兴趣的冯伟、马豪两位同学。

3人在大学期间除了共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利用假期在郑州、商丘、息县等地试种多个半夏品种。不断地比较分析,他们愈发对息半夏情有独钟。“知识+技能+经验”让3人坚定了科学种植息半夏的信心。

毕业后,3人怀揣着共同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在息县白土店乡魏寨村尝试规模种植息半夏。

最初,他们利用有限资金先期流转40亩土地。有技术、能钻研、肯吃苦让3人不仅在第一次规模试种中尝到了甜头,还收获更多村民的认可与支持。

“去年刚找我流转土地时,我还有些犹豫,刚毕业的学生能种好地?”73岁的贫困户杨成章老大爷说,“一年后,5亩地流转费就给了4000元,平时我还去帮他们干些拔草之类的活,一天有50元的收入,细算一下比自己找人种地强多了。今年我想把剩余点地都租给他们。”

35岁的孙思除了把4亩地流转给孙国栋他们外,心里还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她到孙国栋那儿干散活除了能挣工钱外,最关键的是能学到息半夏的种植技术。去年,她试种6分地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今年大胆扩种到1亩7分。“种半夏比我之前种花生干劲大得多。我也不准备出去打工了,就跟着他们3个好好学种植。”希望能在家门口让孩子过上更好生活的孙思乐呵呵地说。

截至目前,孙国栋3人共计流转土地100余亩,成立了息县图腾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带动20余户农民种植息半夏。今年他们所种的息半夏连果带种子早早已被甘肃、河北、安徽、河南等地的客户预定完。当地政府已为他们申报息县产业扶贫重点扶持项目;相关部门已开始对图腾合作社进行前期的摸底调研;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带动致富能力强,将积极给予帮扶。

“我们将继续坚持走好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尽快扩大息半夏育种规模和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的乡亲增收致富。条件成熟后,开发息半夏系列产品……一定要让息半夏重拾昔日辉煌。”面对未来,3位年轻的新型农民信心十足!(徐维)

[责任编辑:欧阳豪]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