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首次发现两个2000年前的汉代“马面”,长度达到11米长。而一般的古代城墙“马面”只有三四米长。这也是辽宁发现的最长的汉代“马面”。
古代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的城防设施,俗称为马面。
专家认为,如此长的“马面”出现,说明在2000年前,阜新北郊是个战事频繁的重要军事哨所。
高林台城址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高林台屯西约50米,是辽宁地区第一处发掘的汉长城沿线堡城,其对研究汉代长城沿线堡城的建筑布局、规格、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马面”就位于该城址南门的东西两侧。
“马面”目前测量长约11米,宽约4米,高只剩下1米左右。
高林台考古项目的负责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褚金刚介绍,这个“马面”高度当时应该在4米,与城墙高度一致。
在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一般有两种方式,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再就是在城墙处修建“马面”。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
“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
但是如此超长的“马面”确实少见独特。褚金刚介绍,一般的“马面”也就三四米长。此处超长“马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节省成本以及人力物力修建瓮城,“马面”可以顶替瓮城的功能;二是加强防御,同时也可以加固城墙。
记者了解到,“马面”提供了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使用兵力和兵器的可能性。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敌楼,既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展到最高点。
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是距今4000年的陕西石峁遗址。中原地区发现“马面”最早是北魏洛阳城。从明代开始,海防筑城得到发展,清朝又随着火炮的发展而逐渐演化为炮台要塞。城墙慢慢失去往日的作用,逐渐淡出防御系统。
褚金刚认为,从发现的大量箭头和超长“马面”的出现看,高林台城址在当时也是战事频繁。高林台城址是汉代在燕北长城内线南侧修建的一座堡城,可能是为长城守兵补充粮草,储存战略物资的地方,也可能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城址在发掘的过程中,还出土了各类陶、瓦、铜、铁、骨器、铜钱等文物百余件。还有如莲花纹瓦当、带字的板瓦、制作精细的铜花饰等。从发掘看没有老百姓使用的生活类用品,而铜箭头等军事用品却有发现,更说明这里当时只是个军事哨所,而不是有百姓居住的城市。
战国时期高林台城址所在地就已成为防御北侧胡人侵犯的重要据点,至西汉早期开始筑城,直至王莽时期仍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唐代时,城址的防备功能已经丧失,只是一处生活居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