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脸谱化的贪官才更有说服力

   2017-04-01 凤凰网1030
核心提示:以人民的名义依法反腐,摘掉以“人民”为矫饰的面具,让人民在反腐败这出大戏中有越来越强的在场感。“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

以人民的名义依法反腐,摘掉以“人民”为矫饰的面具,让人民在反腐败这出大戏中有越来越强的在场感。

“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不仅收视率夺冠,在豆瓣上还赢得9.1的高分。

许多人都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在电视上看反腐剧是什么时候了。事实上,这类题材已经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冬眠期”。《人民的名义》或许标志着,反腐剧的春天来了。

反腐败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政治议程。当媒体曝光各种离奇复杂的腐败情节时,很多人想,这要拍成影视剧……现在来了。

现实中的反腐成效,在剧中得到了展现。电视剧开场的“小官巨贪”,明显是由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案改编而来。骑自行车上下班、巨额现金、点钞机等情节,在当时的新闻报道里都有出处。

反腐是一项长链条的工作,贪官落马、审判只是其中的部分环节,还有制度建设、生态重构、现象反思等环节。反腐需要多个视角的审视,影视剧提供了宝贵的大众视角。

在电视屏幕上,“两面人”得到了生动的阐释,一边大肆捞钱,一边演公正廉明,那句台词“老演员还有怯场的时候”令人莞尔。汇报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利益藩篱”、“盘根错节”、“搞小山头”这些反腐败用语顿时鲜活起来。

《人民的名义》的诚意体现在,一众老戏骨演绎出现代官场的众生百态,“几乎没有重样的贪官”。去掉脸谱的贪官,才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在获得娱乐的同时,观众也会思考:是什么让一些官员走上贪腐的不归路?

以人民的名义依法反腐,摘掉以“人民”为矫饰的面具,让人民在反腐败这出大戏中有越来越强的在场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1558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