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福建 » 正文

全球报道:安溪“退茶还耕”的背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08  来源:东南网
核心提示:东南网4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吴清远)安溪县农业部门近期发布数据显示,自2010年“退茶还林”启动以来,全县已

东南网4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吴清远)

安溪县农业部门近期发布数据显示,自2010年“退茶还林”启动以来,全县已退茶2.6万亩。今年,该县还将继续实施退茶工程,计划再退茶园1万亩。

连续多年实施“退茶还林”“退茶还耕”,茶乡安溪意欲何为?

作为名茶铁观音发源地、“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县的茶产业历史积淀深厚。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安溪茶产业获得大发展,其中,2000年至2010年被称为“黄金十年”,创造了历史性的辉煌,茶叶单价、茶农收入、涉茶总产值、茶业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全国居首。

然而,辉煌背后不乏隐患,由于铁观音茶的热销,当地茶农在规模上盲目扩张,一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反过来又影响当地茶叶的品质和茶产业的长远发展。一些生态专家告诫,安溪开垦茶园面积在60万亩较为适宜,超过后就会影响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正是基于铁观音茶产业的整体发展考量,安溪做出“退茶还耕”的决策部署。经过几年来的“退茶还耕”,目前,安溪全县的茶园面积已稳定在60万亩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退出的茶园,种植的多为品种、品质较差的茶种。这些低端茶园的退出,有效优化了安溪铁观音茶的产品结构,提升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为当地高标准生态茶园的发展腾出空间。

退茶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安溪县追求茶园面积的总量控制和适度稳定,尊重了茶产业发展规律,把发展铁观音支柱产业和生态保护统一起来,追求可持续性的市场发展。环境变好了、茶品质提高了、茶叶价格上去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实现了双赢。

退茶之后,另一个新问题随之而至,几万亩茶园退出后腾出的农地该如何处理?要种什么作物?对此,安溪遵循市场法则,扶持茶农建起有机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等基地,发展淮山、油茶等特色种植业,这些特色种植业均为安溪以及周边市场需求旺盛的行业。为鼓励这些产业发展,安溪还出台政策,对5亩以上连片种植的农地,每亩每年补贴2000元。这些新型种植业的培育和壮大,有效改善了安溪农业产业结构,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

安溪“退茶还耕”,优化了茶产业结构,培育了新的农业增长点,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茶叶品质,保证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以“退”为进,走出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赢”的路子。当前,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亟须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溪“退茶还耕”的做法和配套动作,正是我省地方基层政府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成功探索。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