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西藏 » 正文

全球报道:一个小村庄的“华丽转身” —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的故事(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0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核心提示:这是尼洋河畔的一个普通村庄,曾在旧西藏饱受苦难挣扎,也曾在改革开放前为温饱而辛勤劳作……这也是尼洋河畔的一个“特殊村庄”

这是尼洋河畔的一个普通村庄,曾在旧西藏饱受苦难挣扎,也曾在改革开放前为温饱而辛勤劳作……

这也是尼洋河畔的一个“特殊村庄”,习近平同志曾于1998年和2011年先后以福建省委副书记和中央代表团团长的身份,两次来到这里,留下了对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的深深关爱。

这个充满活力的村庄,从“靠山吃山”砍木头攒下“第一桶金”,到跑运输卖力气成为西藏有名的“汽车村”,再到如今全村齐心协力保护生态、建设家园、发展乡村旅游,虽然经历了不少阵痛,但却不断实现并进行着新的“华丽转身”。

从砍木头到“汽车村”

“说实话,我们当年买拖拉机的‘第一桶金’,还是靠砍木头挣来的。”谈起巴吉村的发展史,70岁的老支书达龙诚恳地说。

那是1977年,巴吉村虽然地理位置不错,离八一镇近,交通便利,但是靠着传统方式漫天撒种、广种薄收,每亩地的产量只有300斤左右,村民们依然在为温饱发愁。当时,在年轻的村支书达龙带领下,大家靠上山砍木头攒下了8000元,并用这在当年堪称巨款的“第一桶金”买了辆东方红拖拉机。果然,铁牛下地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当年的粮食产量一下子提高到了700斤,从此巴吉村再也不愁吃不饱饭了。

“虽然能填饱肚子,但还是穷啊,衣服上全是补丁。靠放牧、伐木等体力活吃饭不是个办法。”由于生产模式单一,巴吉村在八十年代还是个穷村,村里泥巴路坑坑洼洼,村户间以荆棘、树枝做“围墙”……当东方红拖拉机成为历史,村委会主任米玛成了村里“吃螃蟹”第一人。1989年,由村里担保,米玛贷款2.8万元买了一辆东风牌大货车跑运输,一年后便还完了贷款。

有了榜样带动,再加上村两委的鼓励动员,还有党的好政策,以及村里丰富的林木资源,短短几年时间,巴吉村民先后就买了50多辆大货车运木料。后来国家禁止伐木,村民就购买工程机械车、翻斗车搞工程材料运输。在有关部门热情支持和援藏工作有力推动下,村党支部带领大家利用地缘优势,抓住发展机遇,组织运输队、创办预制板厂、兴建大棚蔬菜基地……巴吉村逐渐富裕起来,短短几年间,“刺围墙”换成了木板和树皮勾连的“板皮围墙”,接着水泥勾缝的“石头围墙”又取代了“板皮围墙”;1998年巴吉新村全面建成,“石头围墙”被推倒,村里统一设计、统一修建了“砖头围墙”!

正在这时,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巴吉村。

1998年7月21日,习近平参观了这个焕然一新的藏族村落,然后来到村民次仁平措家。和很多村民的经历类似,次仁平措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开汽车搞运输,勤劳致富,1997年花38万元盖起了一栋两层高的新楼房——

一进门,酥油灯亮着,藏香燃着,新家具描绘着莲花、水鸟、仙女、祥云,金光闪闪,喜气洋洋……“福建先富起来的地方也不过如此呀!”习近平同志赞叹说。

细细地参观了次仁平措的卧室、客厅、厨房、粮仓,看着满仓的青稞大米面粉,习近平同志笑了,他问围在身边的村民:“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

“这几年光景最好啦!”村民们争着回答。当了解到巴吉村1997年人均收入逾2000元,大家过上好日子时,习近平十分高兴。他说:“祝贺你们!你们靠党的好政策富起来,应该向你们学习。希望你们继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时,巴吉村正以“汽车村”的名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从“汽车村”到旅游村

走进巴吉村,家家户户门口停的车虽然也不少,细问起来几乎每户都有两到三辆车,但“汽车村”这个名词却似乎早已被淡忘。

由于毗邻八一镇,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巴吉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近年来,林芝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巴吉村的不少土地都被划成了建设用地。失去了土地的村民,面对几千万元的征地补偿款,难免会人心浮动。不少村民都想把这些钱一分了之,但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之后,还是觉得要想长久富裕发展下去,必须把这些钱投入发展村集体经济。经过全体党员分头做工作,村民们终于统一了思想,决定把征地补偿款用于建设村经济实体。

于是,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巴吉村的实体经济红红火火地发展了起来:他们发现城市都在搞建设,预制板的销路很好,而林芝当时还没有预制板厂。在政府的支持下,质监局提供技术监管、乡镇企业局提供了贴息贷款,解决了技术、资金难题后,村里建起了预制板厂,并扩大成了混凝土公司。如今混凝土公司每年给村民的分红达70多万元;村里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了建材市场,每年给村集体增加收入400万元,每5年还能再增加50万元;村里还投资客运站建设,光租金每年就能回收近70万元,目前打算进行商业开发……2011年,当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赴藏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并再次来到巴吉村时,村里已经又变了样,村民们的人均收入超过了1万元,村民的存款超过了千万元,已经有不少村民率先成为“千万富翁”。

当时光流转到2017年,采访组一行来到巴吉村时,全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2万元以上,连村里最“穷”的人家年收入也在10万元左右。而村民们谈论最多的,却是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依靠旅游业再让生活上一个新台阶。

为此,全村去年进行了“美丽乡村”综合整治,并成立了以旅游为主的长发公司,取“长远发展”之意,依托村里的大柏树、措木及日等旅游资源,把巴吉村建设成旅游民俗村,兴建家庭旅馆,争取早日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

从巴吉村到玉米村

巴吉村这些年的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作为一个行政村,巴吉村下辖两个自然村,一个是巴吉村,另一个是相隔不远的玉米村。两村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类似,但由于村民的发展观念不同,差距却越拉越大。

当年,巴吉村和玉米村都领到不少拆迁补偿款。不同的是,巴吉村选择投入兴办村集体经济,年年分红,而玉米村则把钱一分了之,没有了长远发展的基础。现在,先富起来的巴吉村,想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大机遇面前,拉上玉米村一起奔小康。

玉米村紧贴大柏树旅游景区,有着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美丽的措木及日湖也位于两村境内,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巴吉村的旅游规划中,包括了和玉米村一同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一条小的旅游环线,带动两村村民一起致富。

“过去靠砍树、拉沙子挣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要想致富,一是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二是要团结周围的村一起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巴吉村第一书记赤列对记者说。

采访组一行来到村里采访时,两个村的不少村民都在半山腰种树,他们一边栽着松树苗,一边对记者说:“过去我们砍树,现在我们改种树了!只有环境变好了,游客才能越来越多,生活才能越过越好!”

谈到未来,赤列书记信心满满,他对记者说:“过几年你们再来看看,靠着发展乡村旅游,我们的收入还能再翻一倍!玉米村也会和我们一样富起来,只有这样才叫社会主义!”(本网林芝报道组)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