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9日消息:昨天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成功分离一对肝脏联体女婴。出生3个月的联体婴,在母亲孕22周时便实行产前精准干预与管理,这也是申城实现联体婴产前管理时间最早的病例。儿科医院副院长、小儿外科郑珊教授和沈淳教授领衔的手术团队,成功为联体婴实现分离。
来自江苏的母亲刘女士怀孕5个多月时产前B超发现胎儿是联体畸形,她不忍将胎儿引产,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奔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出生缺陷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搭建的围产期胎儿畸形诊治平台,对联体婴进行了个体化围产期监护诊治。结合胎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患儿是属于“剑腹联体”,腹腔内主要是肝脏联体。沈淳等专家一致认为,出生后能够成功进行联体婴儿分离,不建议引产。
整个孕期内,围产期胎儿畸形诊治平台对孕妇进行严密围产监护。今年2月9日,母亲孕34+1周,经剖宫产手术顺利分娩出一对联体女婴,共重4680克,随即通过绿色通道转入儿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一步治疗。出生缺陷临床中心第一时间建立包括外科、NICU、麻醉科、放射科及手术室在内的多学科团队为该对联体女婴制定精准生后诊治方案。经3个月的精心照料,患儿其他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正常,体重也已达11千克,超过了每人5千克以上的分离手术指征。
昨天8时,分离手术正式开始。由整形科医生设计皮瓣、手术切口,之后由新生儿科医生和普外科医生分离肝脏组织、切断血管,最后再由整形科医生缝合皮肤及脐部再造。整个手术持续2小时15分钟。11时16分,联体姐妹成功分身。
郑珊教授介绍,手术的难点在于联体肝脏的分离,患儿肝脏之间有异常的血管相通。医生在术中精准找到血管,并将其切断,未出现肝血流阻断和手术中血管性大出血。手术中还利用计算机辅助三维成像系统协助精准手术,使医生可以直观了解患儿解剖结构,为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手术进路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