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5月9日文章,原题:美国丝绸之路倡议失败对中国的警示 本月将要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是中国贸易发展倡议的现有和潜在参与者的一次聚会,包括俄罗斯的普京以及缅甸的昂山素季在内的多位国家领导人将赴会北京。
观察人士称,相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在2011年由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的类似计划在正式提出后就遭遇资金欠缺、资源不足的问题。美方的倡议也缺乏从太平洋至大西洋的幅员。2008年出版的《国界动态》一书作者乔治·加夫里利斯表示,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基本上是对区域连通性的一些前景还不错、但缺少资金的构想的集合”。而北京的计划拥有“贷款、援助、软贷款、附加条件少或没有附加条件的贷款等形式多样更为雄厚资金为后盾”。
专家指出,美方的计划有两个战略目标。一是华盛顿希望有某种长远的方案来抵消美军撤离阿富汗后留下的经济窟窿的负面影响。美国的第二个战略目标与中方目标或许一样,即在大多数跨中亚贸易需经由俄罗斯的贸易路线之外创造其他路线。
哥伦比亚大学哈里曼研究所主任亚历山大·库利2015年撰写的一篇政策备忘录指出,中美两国的倡议“密切相容”,均“强调中亚的区域连通性”。但美国拘泥于有限得多的“南部走廊”,它为巴基斯坦和印度日益增加的消费者和能源需求,与中亚的石油、天然气、水电和农产品牵线搭桥。加夫里利斯说,不同的是,中国人“想要尽可能多地修道路和接入点”,包括经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和俄罗斯的道路。照中国的方式,“如果他们有关系和基础设施注入所有这些邻国,就有助于创造回旋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通道,更好地联结市场。”
两个项目如今均在进行,但美方的支持和参与近乎消失。相比之下,中国不久前出资和新成立了一些区域性银行,专门用来推动其计划,包括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新开发银行和亚投行等。能源和基础设施咨询公司伦敦经济国际主管古尔丁说:“对于超过两年的项目,美国的兴趣根本不能持久。”从跨欧亚贸易角度讲,它已取得美国不能比的成就,在可预见的将来或许仍会这样。(作者罗伯特·德莱尼,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