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欧美 » 正文

全球聚焦调查:中国内地消费市场有望一年内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09  来源:新浪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调查:中国内地消费市场有望一年内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中新社北京6月9日消息,在此轮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冲击最为直接的零售行

原标题:调查:中国内地消费市场有望一年内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中新社北京6月9日消息,在此轮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冲击最为直接的零售行业,正在加速复苏。国际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当日发布的《2020年亚太区零售租户调查-中国内地》显示,中国内地整体消费市场有望在一年内恢复至疫情暴发前水平,租户扩张意愿在亚太主要市场中位列第二。

资料图:民众在超市中购物。中新社记者 吕品 摄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自2020年4月28日至5月21日启动亚太区零售租户调查,覆盖商品零售和体验消费中的主力业态。

该调查结果显示,来自中国内地的受访者中逾八成预期其销售有望在12个月内恢复至疫情暴发前的水平,而预期年内可恢复的受访者占比约为40%。67%的内地受访者在因疫情闭店后的三个内已恢复营业,是亚太地区最为乐观的市场。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研究部主管谢晨表示,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和各地商务、商业活动的持续恢复,全国的购物中心客流也逐步回暖,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各城市推出消费促销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客流。中国内地零售市场复苏节奏已略领先于亚太区其他市场,预计整个消费市场有望在明年年中基本恢复。

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零售商转向数字化营销渠道以维持其业务。调查显示,有27%的零售商表示疫情的暴发促使线上销售成为企业核心业务,该趋势在时尚及服装行业较为明显。

调查还发现,67%的受访者计划增加对送货服务和APP的投入,81%将增加对社交电商的使用,约有三分之一的餐饮业受访者在疫情期间新增外卖服务。

尽管疫情加速了品牌实体店网络的整合并加大线上零售的投入,仍有13%的中国内地受访者计划在年内增设更多实体门店,该比例在亚太区主要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印度。

(原标题《调查:中国内地消费市场有望一年内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原标题:调查:中国内地消费市场有望一年内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中新社北京6月9日消息,在此轮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冲击最为直接的零售行业,正在加速复苏。国际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当日发布的《2020年亚太区零售租户调查-中国内地》显示,中国内地整体消费市场有望在一年内恢复至疫情暴发前水平,租户扩张意愿在亚太主要市场中位列第二。
资料图:民众在超市中购物。中新社记者 吕品 摄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自2020年4月28日至5月21日启动亚太区零售租户调查,覆盖商品零售和体验消费中的主力业态。

该调查结果显示,来自中国内地的受访者中逾八成预期其销售有望在12个月内恢复至疫情暴发前的水平,而预期年内可恢复的受访者占比约为40%。67%的内地受访者在因疫情闭店后的三个内已恢复营业,是亚太地区最为乐观的市场。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研究部主管谢晨表示,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和各地商务、商业活动的持续恢复,全国的购物中心客流也逐步回暖,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各城市推出消费促销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客流。中国内地零售市场复苏节奏已略领先于亚太区其他市场,预计整个消费市场有望在明年年中基本恢复。

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零售商转向数字化营销渠道以维持其业务。调查显示,有27%的零售商表示疫情的暴发促使线上销售成为企业核心业务,该趋势在时尚及服装行业较为明显。

调查还发现,67%的受访者计划增加对送货服务和APP的投入,81%将增加对社交电商的使用,约有三分之一的餐饮业受访者在疫情期间新增外卖服务。

尽管疫情加速了品牌实体店网络的整合并加大线上零售的投入,仍有13%的中国内地受访者计划在年内增设更多实体门店,该比例在亚太区主要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印度。

(原标题《调查:中国内地消费市场有望一年内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责任编辑:霍琦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