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青海 » 正文

全球报道:喜迎省十三次党代会·特稿!踏上绿色崛起新征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1  来源:青海新闻网
核心提示:青海新闻网讯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3月及一季度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报告,西宁市一季度共获得71个优良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8.8

青海新闻网讯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3月及一季度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报告,西宁市一季度共获得71个优良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位居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第一。

这样的成绩在青海并不罕见,也绝非偶然。在新的历史起点,生态青海奏响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协奏曲。推进重大生态工程、保护一方碧水蓝天、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这一条极富特色的“青海模式”在不断摸索实践中,正努力走出一条“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绿色崛起之路。

重大生态牵引,驰而不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输入“绿色崛起”关键词,词条作出了如下解释: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地区在青山绿水中异军突起跨越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

这何尝不是青海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迈进的发展进行时。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基于青海对生态现状的清醒认识。

极具生态优势、又负生态使命,新常态下,唯有也必须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支点,才能撬动起实现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基于此,青海既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始终,又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用制度来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

保护中发展,保护是前提,发展是动力。早在多年前,青海的决策者们便意识到,“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绝不让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让三江源头之水受到污染”,首先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考核。

13年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拉开了青海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守护国家生态屏障安全的大幕。而今,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等重大生态工程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全省湿地面积达到814万公顷,居全国首位,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位连年上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日益巩固。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支持下,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体有序展开,尤其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与保护责任效果挂钩、扩大生态保护管护公益岗位规模、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林权流转、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核算三江源生态资产和服务价值、建设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方面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保护生态的责权利越发明晰,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有“边界”、有“规矩”,2016年底,青海实施了最高规格的环保大督察活动,由省长任组长,四名副省长为小组长的督察组分赴省内各地,期间,先后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省直部门负责人开展个别谈话272人(次),调阅资料2.3万余件,走访问询市(州)直部门80余个,下沉督察县(区、市)40个,现场核查450余处,受理信访举报46件,共梳理出问题299个。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见成效不收兵。”为切实强化全省各地党委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增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今年5月10日起,省委宣传部、省环境保护厅在全省联合开展了一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专题巡讲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化各地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对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把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

绿色“获得感”提升,守护绿水青山责无旁贷

发展如鱼,保护如水,水丰水优才能养大鱼,保护生态环境对于青海来讲,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当前,我省与全国一样,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国家对青海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青海推进环保工作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青海资源富集但生态脆弱,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服务全国大局的需要,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想守着“金饭碗”富起来,就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效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优美的有机统一。

当前,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虽总体保持稳定,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环境对区域发展的约束力越来越强,必须通过环境保护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使环保与经济实现融合平衡,推动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

百姓生活的城市天蓝水清,是维护良好生态的基本需求。近日,西宁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十三五”期间,西宁市将构建以湟中县西堡镇为生态绿芯,近郊南北两山和城市远山(达坂山、拉脊山、日月山)为屏障,沿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河六岸”绿化为生态廊道的“一芯、二屏、三廊道”的城市新型生态布局,重点实施城市生态“绿芯”工程。

西堡生态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全面推进生态立省战略的具体实践,将大幅提升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百姓构建绿色生态福利空间。

按照国家设立统一规范的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求,我省继续选择具有突破性和牵引性的领域及改革举措予以重点推进。根据规划,今年,省环境保护厅对我省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正抓紧出台《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我省实施方案,一系列相应的行动开展起来:6月底前完成火电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年底前完成钢铁、水泥行业排污许可证的核发。

重点实施钢铁、火电、水泥、煤炭、印染、污水处理厂等行业达标计划。继续强化排污权交易,研究建立环保产业基金,拓宽污染治理投融资渠道,大力扶持环保产业发展。

……

绿色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实现可持续现实生产力

如何让资源优势发挥出应有效应,这是摆在青海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去年以来,青海结合省情、农情,按照“三去一降一补”要求,围绕“三区一带”农牧业格局,打造了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整体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的同时,在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股份改制,纵深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试验区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示范合作社。

深挖生态潜力,释放生态红利,生态成就品牌,品牌就是价值。如今,青海特色品牌产业的稀缺性、唯一性特点越来越受到认可。“青海生产”“青海出产”“青海制造”“青海制作”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品牌特色逐渐凸显。

在刚刚闭幕的“2017青海品牌商品西安推介会”上,我省肉制品、乳制品与省外企业签约项目40个,签约金额达10.34亿元人民币;“青海造”毛纺织产品更斩获出口签约金额9.053亿元人民币大单……

放眼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的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崛起,要实现绿色崛起,必须摒弃旧工业化道路。

位于我省海东市的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市外建立的第一个辐射基地。它的发展秘诀是“跳出青海,放眼全国,主动融入。”由此,成就了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施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成果。

在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有效贯彻。确立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环保、信息技术五大产业和科技孵化服务的独具特色的“5+1”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在空间规划上坚持“环保、科技、循环”的规划理念,在青海中关村基地内实现废水、废气零排放;在环境建设上,充分促进科技与生态融合发展,实现了园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2014年被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认证为西北唯一的“全球低碳小镇”示范项目。

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仅是我省实现绿色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原青海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使其发挥出最大合力,势必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的绿色产业,注重发挥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与丰富的要素资源、国家赋予的政策等形成叠加效应,转化为科学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最终实现绿色资源与项目的最佳配置。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