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苏 » 正文

全球报道: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江苏各地喜迎端午节到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东海和平路小学,外国友人和师生们一起包粽子。 张开虎 刘玲玲摄扬州三湾湿地公园,身穿汉服的年轻人26日在诵诗祭屈原。 邵丹摄

东海和平路小学,外国友人和师生们一起包粽子。 张开虎 刘玲玲摄

扬州三湾湿地公园,身穿汉服的年轻人26日在诵诗祭屈原。 邵丹摄

昨日,南京仙林高校龙舟邀请赛开赛。 陈俨 万程鹏摄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千百年传承的端午节民俗,是儿时记忆中粽叶的清香,更是一个民族特定的情感家园。端午节前夕,本报记者在我省多地采访深深感到,浓浓的亲情,让这个传统节日倍加温暖。

无论走多远,

都走不出父母的视线

“没有了团聚,这个端午,亲情则无处安放。”5月27日,常年在深圳做职业经理的李健推开扬州板井巷的老家门,看到母亲张罗“十二红”的身影,眼睛格外湿润。

李健的妈妈知道儿子端午回家,前一天忙了一个晚上,备下了一桌家宴。5月27日中午,记者看到,咸鸭蛋、洋花萝卜、冰糖西红柿、樱桃、枇杷等五道冷菜已经上桌,厨房里,烧黄鱼、炒长鱼、烧老鹅、烧鸡翅、炒虾子、炒苋菜正在火上炖着。

“老太婆,你是不是糊涂了,少了一样红啊?”李健的老父亲正准备和儿子喝几杯,突然发现有点不对。

李健连忙笑着举起酒杯敬父亲说:“不少不少,妈妈怎么会忘了给我做红豆粽子。”

在外地做职业经理人打拼多年,自己小有积累,李健这次正是打算回乡创业。“家门口的皮市街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如今整治一新、古色古香,在这里开个文化民宿、茶馆,既能谋生又很惬意的。毕竟,人老时儿女在身边,是父母最大的愿望。”

有人牵挂的路程不叫漂泊,有人关怀的岁月不会失落。

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马园村村民肖静与儿子张松曾经分别了6年。8年前,年仅19岁的张松,负气离家,在外漂泊了6年。直到2015年春节,“飞累了”的他才“归巢”。

27日,G202次高铁准点到达了徐州东站,记者同肖静一起,努力在出站的人群中寻找这个年轻人的身影。休闲裤、短衬衫、黑皮鞋、拖着棕色商务行李箱的年轻人,和当年那个扎个小辫的叛逆少年判若两人。

“人模狗样的,妈差点没认出来!”娘俩一见面就开始打趣“怒怼”起来。一到家,张松迫不及待地塞给母亲一个2万元的大信封,这是他积攒了半年的积蓄。再次离家两年后,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的他,第一次有能力给年迈的父母尽份孝心,他说:“这次回家虽然只有几天,但在亲情守望中再出发,你会觉得充满力量。”

邻里一家亲,

72岁老人送出300多只粽子

苏州姑苏区吉庆社区西善长巷33号大院,是一个典型苏式大院,有50多户人家生活在此。粽子和艾草的清香里,交融着邻里相聚时刻的温情。

“煮粽子的水别乱倒,可以洒在弄堂里,可以驱虫辟邪。”94岁的老阿婆余凯是院子里最年长的老人,一边麻溜包着粽子,一边讲述端午习俗。

余阿婆65岁的大女儿潘益华说,母亲对传统习俗向来很讲究。端午有沐兰汤的习俗,她早早将买来的菖蒲艾草挂在门上,还将菖蒲艾草枝叶剪碎了放在水里浸泡,送给大院里的居民。“用这水来洗手洗脚,可以杀菌、止痒、消肿、止痛。”

拿三片粽叶,圈成小漏斗,装上糯米,再塞几块肉,一手拉棉线一手转粽子,一卷一叠间,碧绿水灵的粽子便包好了。72岁的张元全一展手上绝活,院里的孩子们开心不已。

“苏州城里这样的大院越来越少了,我们住在一起几十年,早已是亲人了。”张元全包的粽子,大多数都送给了乡邻,买了60多斤糯米,送出了300多只粽子了。

除了热心熟络的老苏州,大院里还住着不少租客,大多数是外来打工的新苏州人。“家里粽子多得吃不完,都是邻居送来的。”来自宿迁的80后刘忠群和妻子冯金花正在厨房忙活着。听说苏州人过端午要吃“五黄”,其中就有黄鳝,在饭店工作的夫妻俩商量,烧一道响油鳝糊给大家尝尝。

“来到异乡打拼,很难找到归属感,但我们很幸运,住在同一屋檐下,像大家庭。”滚烫的油浇到铺着葱姜蒜的黄鳝上,伴随着“哧啦啦”的响油声,大院里顿时飘满了菜香。

连云港的扁担河社区扁担巷即将拆迁, 400余名住户即将告别居住了39年的老街坊。今年的“粽子大会”,成了邻里话别的现场。70多岁的空巢老人潘步凤感慨地说,“今年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聚在一起过端午了。”许多已经搬离扁担巷的老邻居们,谈起这些年住在扁担巷里的老辰光,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

这个端午节,

都来吃碗“自强面”

27日凌晨3点,租住在常州市武进区一个简陋出租屋的安徽人陈乐才就醒了,挽着袖子做卤汁、炒大肠、发面团。最近几天早上5点半开始,他的面店门口就排起长队。刚端起碗吃面的崔大姐从城北专程赶过来:“今年过端午,就是不吃粽子,也要吃一碗‘自强面’。”记者看到,为了吃这碗面,排在她后面竟然还有三四十人。

随着一篇“自强面”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刷屏,31岁的陈乐才,被突如其来的热情食客围得团团转。

去年下半年,陈乐才13个月大的儿子被确诊为轻度自闭症。由于经常带儿子看病,陈乐才三天两头请假,最终不得不辞了职,带着儿子在南京求医,平时靠在地铁卖水维持生计。“如果治疗及时,儿子两三年后就可以正常上幼儿园”。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还欠了5万块钱外债,但他发誓,不管吃多大苦,也要自食其力为孩子治病。虽然需要钱,这个自尊心颇强的汉子一直不肯接受别人的捐款。

常州的志愿者组织知道他有做卤面的手艺,热心地为他提供了湖塘针纺城互帮之家的场地,让他开面馆做起了营生。一位网友写的微信《一位勇敢的爸爸!他拒收善款,您只需去吃碗面就能帮助他!》刷爆常州朋友圈,爱心人士的热情大大超出他的意料。小小面馆每天都能卖出近千碗面条。

陈乐才擀面、切面手上一刻不停,他甚至有些惶恐。“端午节,我要竭尽全力做出最好吃的面条,对得起大家大老远跑来一趟!”陈乐才说,端午节再忙再累,也没关系。他想对孩子说: “有爸在,有这么多好心人在帮着我们,你的病一定能治好!”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