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会经济圈”迈向“合肥经济圈”,到跨向“合肥都市圈”,在安徽经济发展版图上,属于它的光荣和传奇,一直在书写。
过去的五年,核心城市合肥发展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芜湖也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将打造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性都市圈。
升级成员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
梳理近几年合肥都市圈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个城市圈从规模上变得越来越大。2013年底,合肥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滁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这时,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和桐城市。
进入2016年之后,合肥经济圈的地位也得到了迅速提升。先是在2016年2月,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努力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在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合肥都市圈被纳入,标志着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6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提出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市,完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合肥都市圈,形成区域增长新引擎。
成就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已近六成
从“合肥经济圈”到“合肥都市圈”,过去五年,这个城市圈的版图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发展成就也更加令人瞩目。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合肥都市圈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极。
2012年,合肥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64亿元,财政收入为99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55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546.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6亿元,均占全省的1/3以上。
2013年,合肥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7820亿元、工业增加值2983亿元、财政收入1556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1%、47%、36%。
而到了2016年,合肥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14206.3亿元,财政收入24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8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9.8亿元,进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8.9%、55.7%、58.4%、58.3%、54%、69.7%。
变化 来往都市圈之间越来越便捷
除了这一组组数字,过去五年以来,圈内各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合作、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最大的感受莫过于,来往都市圈之间的交通,已变得越来越便利。
目前,《合肥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送审稿)》文本已经修编完成。当中提出,对外交通在既有沪汉蓉通道、京福通道、华东第二通道的基础上,规划合肥~西安高铁线,打造亚欧大陆桥南陆桥。今后,合肥至西安的旅行时间,有望从15个小时缩短至3小时。
另外,积极争取将连宿蚌~合蚌~合安九铁路提升为国家高速铁路,从而沟通东南亚与华中地区、西南地区;积极争取京九第二通道,利用商合杭-合安九高铁形成第二通道,同时预留阜阳-六安-合肥通道,预留郑合高铁的线位,为以后与中原城镇群的联系提供便捷条件。
值得期待的是,近期合肥都市圈还将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合六、合滁宁、合淮、合安、合杭为主轴的城际交通网络,基本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30分钟生活圈”。同时,将论证和规划淮六铁路。
展望 将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性都市圈
目前,已编订完成的《合肥都市圈“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提出,将以合肥市区为主核心,芜湖市区为次核心,淮南主城区、六安主城区、滁州主城区、马鞍山主城区、桐城市区为发展极,“点轴线面”结合,构建“一主一副五极七带多点”的空间布局。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市将初步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综合功能,芜湖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将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对县(市)发展有较强的引领能力,都市圈实现新的战略升级,城镇化率达到65%。
届时,成员城市互动合作机制基本建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同城化程度也将大幅提升,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培育3到4个国家级或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性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