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中国频道 » 正文

全球报道:6月4日消息,挽起裤脚、抗起铁锹 村民王桂香的高考逆袭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4  来源:央广网
核心提示:央广网抚宁6月4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在王桂香家中的橱窗里摆着一本相册,绿色的底色上有两条橘红色的金鱼,因受潮的原因,封面

央广网抚宁6月4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在王桂香家中的橱窗里摆着一本相册,绿色的底色上有两条橘红色的金鱼,因受潮的原因,封面的硬纸板有些鼓起,第一页用钢笔工整地写着:“赠好友桂香,友谊长存”。

这本相册是1980年大学毕业时,室友送给王桂香的礼物。从崭新到泛黄,虽然几经搬家,她却保存完好地珍藏了37年。说起里面的每一张黑白照片,已经61岁的王桂香都会有着聊不完的故事。

 

王桂香家的老相簿

王桂香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大新寨镇战马王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那一年她成了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金凤凰”,并报考了当时的唐山卫校。

入学报道那天,火车从战马王村到唐山,咣当咣当地开了3个小时,王桂香说,她的人生也由此转动起来。  

“必须要考大学,换成‘粮食本’”

身高将近一米七的王桂香有点驼背,在医院退休后,又患上了腰间盘突出的毛病。她总说,这是年轻时下田种地累的。

王桂香生在一户农村家庭,当时全国经济形势不好,农村更是穷得揭不开锅。一家8口人挤在一间30平米大的小黑屋里,冬冷夏热,每天家中只有父亲、大哥、二哥三个干活的劳力可以吃上带米粒的粥。

在王桂香的记忆里,从小为了补贴家用,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儿。因为家里穷,日常用的很多东西,王桂香都会自己做,“当时全家人穿的鞋、盖的被子都是我缝的。”王桂香拿出一床刚刚缝制好的小薄棉被,“这是给我孙子做的,只是现在年纪大了,针脚都有点缝不密实了”。

王桂香小时候居住的老房子

14岁那年,王桂香初一毕业,作为家中的大姐,她主动辍学帮衬家里种地。整整一年,风吹日晒,手糙了、脸黑了、腰也弯了,当她抱着自己没日没夜做的女工,辗转几趟车到城里卖时,发现赚得利润实在少得可怜。

“那时我才慢慢明白,闷头苦干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要想不过苦日子,就必须要考大学、跳出农村,换成‘粮食本’”。

王桂香口中的“粮食本”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但是却承载着那一代农村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因为这张纸是由“农村人”变成“城市人”的证明,意味着可观地、固定地工资收入,是可以改变家人生活、改变个人命运的通途。

“机会终于来了!”

扎着两个麻花辫,穿着队里发的军大衣、带着棉制的军帽子,这是王桂香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42年前,她高中毕业,正在村里的生产队当妇女主任。一向风风火火的王桂香一边看着照片一边笑着说:“你看看当时紧张的,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摆”。

 

王桂香在生产队时的老照片

1966年中国各大高校停止招生,1975年高中毕业的王桂香放弃了一个月30块钱,当公社老师的机会,选择回村儿里当了一名下田干活的妇女主任。

“我母亲当时一边哭一边骂我傻,就想让我去当老师挣钱补贴家用,为了这件事,我们不知道吵了多少回。”但是,当时有规定,在生产队干满三年就可以推荐入党,然后就有机会被推荐去上大学。仅仅这一点,王桂香就笃定了自己的选择。

放下笔杆子,挽起裤脚、抗起铁锹,王桂香就这样努力辛苦了三年,直到1977年。

“10月21日”,当记者问到61岁的王桂香什么时候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她没有犹豫地就说出了具体的日期。

那天,村头广播响起的时候,23岁的王桂香正在组织大家进行梯田改造。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王桂香的心一下子就亮了起来,“机会终于来了!”

那段时间,乡里乡亲见面第一句话总是:“你要考吗?”或是“你闺女儿子要考吗?”。有点文化的年轻人都跃跃欲试,准备借此机会,跳出农村改变命运。

从消息发布到高考开始,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三年前,高中毕业那天,王桂香把课本拿纸包好,压在了箱子的最下面。当时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还有机会再次翻开这些书本。已经习惯每天与泥土、针线打交道的王桂香,看着课本上那些似懂非懂的模糊知识,心里面多少有点没底。

当时生产队鼓足干劲搞生产,妇女主任的活儿一样都不能少干,王桂香的复习时间只能在晚上。一个月的时间,从生产队回到家,她总是开着煤油灯,搬着小桌子在炕上学习到深夜,一页一页地啃。

“我大妹子真行,考上了!”

考试当天不到5点,王桂香就爬了起来。冬天农闲,家中的大多数人还没有起床,她喝了两口早已摆在桌子上、还冒着热气的粥,跟母亲道别后,裹上棉袄,核对好书包里的文具,便走出家中大门。

考场设在王桂香母校的大新寨中学,她在这里读了4年书,轻车熟路来到门口,却被校门前的两排武警吓了一跳。“当时村里人都怕带着大盖帽的警察,一下子站了这么多,我立马紧张起来!”。因为前几年一直在搞“开门办学”,谁也没有想到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如此严格。

 

高考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月后的一天,王桂香正在田间干活。在生产队做工的大哥突然跑了过来,满头大汗。“我大妹子真行,考上了!”

王桂香家有6个孩子,两个哥哥已经成家,留在村里务农,两个妹妹早早地出去打工,一个弟弟还在上学,而她是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报考的唐山卫校虽然只是一个中专,但是却也能够实现她的大学梦和“粮食本”。

“我们大丫头会学习,脑子也灵光,别人看几遍的东西,她一遍就能背下来”,当时,王桂香的母亲每次见到邻里都禁不住夸一夸自己的闺女。

战马王村所在的大新寨镇一共600多个考生,成功考上大学的一共5个人,王桂香就是其中一个。“很多当时在学校当老师的同学都没过呢,我可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每当说起这件事,她总是难掩自豪。

“如果没有高考,我就一辈子下地种田吧”

相册里,王桂香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与大学同学的一张合影。照片中的学生们穿着白衬衫、翻领外套,扣子统一扣到最上面,梳着齐刷刷两个短麻花辫子。“那时候的人都朴朴素素的,多好看!”

大学同学合影(最上排右二为就王桂香)

那时,照片中的王桂香已经在唐山卫校度过了一年的大学时光,从初到大城市的新奇和向往,到现在慢慢融入,当从战马王村到唐山的火车发出第一声“咣当”,意味着王桂香已经慢慢远离家乡和过去的日子,来到了下一段新的人生。

刚下火车的王桂香紧紧攥着临行前父亲塞给她的10块钱,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哪都新鲜,看到什么都想问一问。

1978年的唐山,刚刚从大地震的阴霾下走出来,百废待兴。当时的唐山卫校连一块像样的牌子都没有,之前的宿舍楼都被震塌,很多新生只能住到临时搭建的房子里。8人的大通铺,却也比家里宽敞些,这使王桂香很满足。

两年的学校生活,王桂香出去逛的次数却少地可怜。“大家都知道这学习的机会来得太不容易,卯足了劲儿学习。晚上9点熄灯后,很多学生去路灯底下看书,一点不敢懈怠。所以,我也一定不能掉队。”

王桂香在唐山卫校学习了两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离家不远的县城医院,换了心心念念的“粮食本”,当了一名护士,还把家中的父母亲接到了城里住。

如今,很多曾经的初、高中同学留在了老家务农,王桂香每次回去都会去看看他们。村儿里人有个头疼脑热也都会找她帮忙,而她也乐意帮着这些曾经的乡里乡亲们。“桂香真有出息,还是个热心肠!”,每当同乡人提到王桂香总是会竖起大拇指。

 

唐山卫校同学聚会(右二为王桂香)

在众多的黑白照片中,有几张彩色的照片夹在相册中间,那是去年唐山卫校同学聚会时,与几个要好姐妹们的合影。如今,已经为人父母、抱上孙子的他们在一起聊起当年的青葱岁月,总是庆幸当年那次改变命运的考试。

当然,王桂香也会和偶尔向人聊起,如果没有1977年的那场考试,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粮食本是我的梦想,如果没有高考,我很可能就在农村找人嫁了,一辈子下地种田吧”。


原标题:挽起裤脚、抗起铁锹 村民王桂香的高考逆袭路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