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上汽通用五菱生产车间。记者 邓 华 通讯员 周 坚摄
广西汽车 牛起来!
产业转型升级问计把脉 企业创新发展携手攻关
最近,2017年广西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问计专家活动在柳州举行。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问计专家活动:
它有着“豪华”的阵容——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0多名汽车行业学者齐聚一堂,“把脉问诊”;它有着强大的配置——专家学者携轮胎力学、汽车动力学、内燃机动力等与汽车相关的技术攻关项目与科研开发成果前来倾囊相授、寻求合作。
在现场,院士分享了什么,双方洽谈了什么,活动收获了什么……记者随行采访,记录点滴。
看一看:双方洽谈了什么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罗 琦
活动首日,主办方举行了一场现场技术咨询和交流会,柳州诸多汽车企业共抛出了多达65个问计项目,期待专家学者的指点迷津、协力合作。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底盘平台总工余双金刚准点赶到会场,便发现交流桌上已经有一名专家学者在等候。仔细一瞧,原来是老相识、老朋友——来自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王霄锋教授。
两人此前已有多次交流,但遗憾未能有合作的机会。此番相见,两人甚喜,话题直接切入主题。从汽车底盘悬架系统设计到零部件产品疲劳仿真分析……两人相谈甚欢,越聊越投机。
“公司在底盘悬架系统设计方面需要课程培训、实操指导以及技术人才的培养,王教授您是这方面的研究专家,明天能不能到我们公司指导指导?”不多时,余双金便发出诚挚邀请。
“好,明天我给大伙讲一讲!”王霄锋欣然答应,表态愿意分享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专家学者指导诚意满满,汽车企业需求帮助的诚意同样也是满满。
此番,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共带来了多达17项问计项目,可谓是此次活动的“问计大户”。“对于问题,我们没什么好避讳的;对于创新,我们永远都是渴求的。”该公司乘用车技术中心副主任黄东杰表示,此次活动邀请了众多汽车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是一次难得的寻求合作、促进生产的良机,决不能错过。
汽车车身模块如何实现轻量化?乘用车感官质量评价如何进一步完善?电动尾门的开发如何尽善尽美……该公司带来的问计项目,让不少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交流心得。
“我们已经初步和一些专家学者约定好到公司指导交流的时间,期间会进行一些技术讲座和实践指导,后期还会有一系列的合作项目进行推进。”黄东杰高兴地说。
繁忙的上汽通用五菱生产车间。记者 邓 华 通讯员 周 坚摄
企业和专家学者进行相关技术项目的洽谈。 记者 邓 华 通讯员 周 坚摄
听一听:院士分享了什么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罗 琦
苏万华、胡正寰、郭孔辉3名院士分别带来了车用内燃机技术的发展趋势、高效绿色轴类零件轧制技术及其在汽车行业应用、汽车产业创新与挑战3个主题讲座,介绍了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让与会者触摸到行业领先脉动。
其中,他们为柳州汽车产业提出了哪些真知灼见,广西汽车制造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苏万华:企业“抱团”共研发
随着人们对能源和环境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新技术”的新型汽车层出不穷,而内燃机因高油耗、高排放等一些先天不足的因素,被冠上了“传统”二字,在汽车产业中处于一个颇为尴尬的位置。
这也是柳州诸多汽车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整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内燃机,它是否就此快速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苏万华从发动机能量转换的源头——燃烧,阐述进一步提高热效率的技术方向,并表示:内燃机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在汽车动力中占有支配地位。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市场竞争环境下,苏万华认为,内燃机仍有发展的空间,“内燃机本身具备不少优势,使用方便,经济实用,市场运用非常广泛,企业也有不少成熟的制造经验,自身也能适应多种不同燃料,总体来说它依然有着不小的发展潜力。”
“就目前而言,提升内燃机的热效率,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苏万华表示,进一步加快内燃机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仍是未来的重点,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柳州汽车界的一个重要攻关内容。
诚然,汽车市场日益苛刻的油耗标准及排放法规,迫使汽车产品核心系统升级加快,更短的研发周期、更快的生产响应、更具有竞争力性价比的产品,成了当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渴求。换个角度来看,这些渴求也恰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机会、新空间。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零部件企业基本还不具备高水平零部件和系统研发的能力,因而加快内燃机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势在必行。”苏万华建议,相关技术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可以“抱团”,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共同研发。
胡正寰:小零件也有大创新
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技术界的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正寰从事轴类零件轧制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已经有50多年。
此次活动,他也作为讲座主讲人之一,上台分享了自己长期以来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畅谈了该领域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前景。
“其实,轴类零件不光用在汽车行业,但是由于汽车行业的大发展,所涵盖的轴类零件非常多,所以这类技术在汽车行业就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讲座一开始,胡正寰便首先介绍了高效轴类零件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目前我国在这一技术上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其成果已经产生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谓的轴类零件轧制等技术,是一种机器轴类零件成型新工艺、新技术,即是采用轧制办法,直接成形各种回转体零件。胡正寰说,与传统的锻造、切削等工艺相比,轴类零件轧制技术可将生产效率提高数倍乃至数十倍,材料使用率也有明显提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零件,性能更好,其成本平均可下降30%左右。
“这种轧制技术不像传统工艺那样要进行撞击,所以生产时发出的噪音也有所降低。”胡正寰称,这种技术独特的设备和模具一旦投入到大批量生产应用时,便能充分体现出它生产效率高、节能节材、产品质量好的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胡正寰所掌握的这项技术,已经在国内推广零件轧制生产线290多条,并出口多条生产线至美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
胡正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效轴类零件轧制技术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特别是汽车齿轮行业还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此行也是希望能够通过经验分享和项目洽谈,帮助柳州汽车企业推广应用这门新工艺、新技术,加速推进整个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郭孔辉:要把目光投向农村
“我们现在要解决的一个具体的、关键的问题,就是技术创新。”在讲座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郭孔辉教授直接开门见山——未来,技术创新重点在于两个领域: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要抓什么?郭孔辉认为,关键在于电池的研发和轻量化技术的开发,同时也要尽快地补上传统汽车技术的差距,像底盘技术、车身技术等等。
在郭孔辉看来,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差别只在于能源与动力传动系统,但在制造和使用上却有着革命性的变化。“对于传统汽车企业来说,由于原来的巨大投入,往往感到挑战远远大于机遇,进而对于新兴产业的变化趋势会显得比较被动和不积极。”他说道。
与此同时,郭孔辉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前,电动汽车正在成为一个类似手机那样的典型移动式终端产品,产品更新的速度加快,新的组织方式快速形成,其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正在重构。
为此,他提倡代工模式——即是让品牌企业、代工企业、零部件企业各展所长,把自己的工作做精,做到极致。“这可能是我国在电动汽车行业增强创新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增强产业链竞争力中,值得探索的一种模式,会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迅猛展开。”郭孔辉说道。
近年来,广西柳州新能源汽车取得不俗的成绩。对于未来柳州诸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郭院士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把目光投向农村。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需求在哪里?我觉得首要的是在农村,还有一些小城镇。”郭孔辉表示,要重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需求,要提倡、倡导绿色“国民车”,这种“国民车”是节能、低碳的,既能扶贫,还能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最后,郭孔辉寄语柳州汽车企业:电动汽车要真正站住脚根,关键是能否调动社会资源,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项目洽谈现场,企业方和专家学者签订合作意向书。记者 邓 华 通讯员 周 坚摄
亮一亮:活动收获了什么
活动首日,包括广西汽车集团、东风柳汽在内的多家企业和专家签订合作意向,涉及电动汽车智慧自适应自动变速系统、汽车轻量材料等方面,其中:
1、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汽车疲劳试验与分析”项目签约;
2、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关于“汽车可靠性试验与分析方法研究”项目签约;
3、西南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所丁渭平教授团队与柳州市龙杰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关于“汽车配件公司团队研发能力提升项目合作”项目签约;
4、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柳州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关于“汽车悬架系统”项目签约。(罗琦 整理)
精准问计是个好习惯
王大可
在面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当中的诸多问题,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有着各领风骚的研究优势、实践经验、科研技术,如何调动他们个人及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好、用活智力资源是一门大课题。而养成精准问计的好习惯,无疑是一条事半功倍的科学路径。
此次活动,是我区多年来首次针对某一重大产业进行的集中问计专家活动,针对性强,集中度高。为此,我区人社等相关部门提前做足功课,集纳问题,了解需求,对接帮扶。这一做法,非常值得点赞!
诚然,了解企业需求,问计才能有的放矢;找准专家优势,问计才能有所突破。可以想象到,把握了企业的所思所想所盼,找准了专家学者的好点子、大智慧,问计活动才能达到相见甚喜、相谈甚欢的效果,才能打开默契合作、共同攻关的局面。
柳州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刻也不能等。唯有多向专家学者进行更具有精准性的问计求策,在看清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同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及“灵感”,用他们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智慧来引领发展,保持高速增长,迈向高端水平。
转型升级阶段面临的一切问题、创新发展过程遭遇的一切瓶颈,恰恰是进一步推动自身改革动力所在。希望广西这样围绕某一产业领域发展的精准问计活动越来越多,让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实践,汇聚成推动改革奔腾向前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