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声,步枪声,炮弹声,在“作战”的山峦上,火光闪闪,烟雾腾腾,两支队伍的“喊杀”声回荡在整个实景演出现场。
背着电台穿过“枪林弹雨”,45岁的刘应希扮演“红军”这个角色很是卖力。
自遵义市加盛文化旅游公司投资1.1亿元打造的《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景区今年4月19日开业以来,家住汇川区板桥镇白果村的贫困户刘应希就当上了群众演员。
“每个月固定工资1600元,全勤加200元,角色不同工资待遇不一样。”刘应希说。
“每张门票168元,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次。”公司副总经理姚帝华介绍,目前聘用的当地群众演员有220多人,其中八成是当地的贫困村民。
去年以来,随着娄山关景区的升级打造,总投资13.6亿元的25个项目掀起了当地的旅游大开发高潮,这为当地村民特别是不少的贫困乡亲在家门口务工创造了条件。
“每天三五百块钱的收入不成问题。”正在娄山关景区的陈列馆做装修的村民张勇说,只要肯干,有的是活路做。
为备战遵义市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汇川区承办的包括旅游公路、景区配套设施、景区景点建设的重点项目64个,总投资超过90多亿元。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汇川区委书记姜世甫说,汇川区以脱贫攻坚为总抓手,借助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通过“大旅游”带动“大扶贫”,让贫困村、贫困户在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做大旅游产业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行走在汇川各个旅游工地,火热的场景迎面扑来,全区3万余农民从事栽树、种草、搬砖、运石、拌浆、砌墙等工作,更吸引了5000余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一大批人借力旅游开发东风,由“打工者”变成了“创业者”,从“贫困户”转身为“小老板”。
在海龙屯景区传奇小镇建设工地,一群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正在挖地植草,从春节以来半年时间,她们一直干着这样的活儿。“每天120元,一个月有3000多元,干了4个月,收入还不错。”家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任正秀笑了又笑。时下,在整个景区务工的当地村民就有400多人,其中贫困户占三分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海龙屯景区的开发以“政府+企业”的形式将海龙屯村10个村民组400户贫困户纳入景区多业扶贫,预计投入运营后能实现整体创收800万元,实现956人脱贫,预计每户贫困户增收2万元,人均增收8368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旅游大开发从根本上调整了村里的产业结构,以前多数人家靠种水稻、玉米,而今从事开商铺、办农家乐等第三产业,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一万多元,这就是大旅游带动大扶贫的魅力。”海龙屯村支书记曾正权很是感慨。
“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购农家物、干农家活。”
在遵义,汇川区是兴起乡村旅游农家乐最早的地方,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目前全区共建有乡村旅游点12个,乡村旅馆641家,接待游客近332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20多亿元,惠及农村贫困人口3.2万人。
走进板桥镇娄山关村金钟人家度假山庄,一栋漂亮的别墅伫立眼前。
76岁的村民谭光荣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家在娄山关下开乡村旅馆已有8年时间,三个儿子谭先强、谭先灿、谭先志合伙经营修起2000多平方米70余间客房,每年纯收入有30多万元。
“每到夏天,成千上万的重庆等都市人就像‘候鸟’一样飞来。”娄山关村委会主任葛金伟告诉记者,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资源与天然的凉爽气候,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乡村旅游非常火爆,高峰时期开乡村旅馆和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超过300家,从业人员达1580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户均创产值1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带动当地藤编、豆腐干等特色产品远销北京、重庆、贵阳等大都市,一大批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左牵娄山关,右握海龙屯,拥抱乡村旅游,沿着板桥—泗渡—高坪—团泽一线,这里辐射带动10余万乡村人口的旅游产业带渐成气候。(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不仅如此,在汇川,干群同心,决战贫困,把“大旅游”融入“大扶贫“战略行动,全区38个贫困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659户45013人,其中2014、2015年已脱贫4892户19338人,2016年已脱贫1766户6509人。当下,脱贫攻坚大比武战鼓擂动,该区坚持以大旅游助力大增收、大合力决胜大攻坚,借迎战遵义市第七届旅发会之机,统筹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凝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细心的遵义人惊讶地发现,昔日贵州有名的18个万亩大坝之一的观坝、泗渡一带,已不再是春天菜花金黄、秋天稻谷翻浪的景象,而是被花园、果园、菜园替代;来来往往的不是“一亩三分地”农耕吆喝,而是来自四面八方城里人感受体验乡愁的旅游消费。
盐菜、大头菜、渣海椒、香葱、巴豆、土鸡蛋,一一摆在村口的桥边,74岁的李家凤、70岁的刘太美、73岁的郭志芬三位老人刚摆起了小摊,不一会儿就涌来了光顾的游客。
她们的身后,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泗渡镇松杉村青林、后园“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从一个贫穷的传统村落,兴起了别园农家、凤凰宾馆、百江客栈、老地方休闲农庄等10多家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农家乐,变成了令人向往的景区。
“100元消费一天,包吃住。”巧巧农家乐的主人冯焕奎热情地说,眼下他家的客房已有60多个重庆人订下了。紧邻的又一户农家乐的主人黄明仙乐哈哈地告诉记者,平常来的游客每天有八九十人不等,周末和节假日就打挤了,有一两百人。
端午时节,游客如织。阳光下的山村,灰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红红的灯笼,潺潺的仁江河,杨柳依依,清风拂面,好不惬意。正是依托于樱花大道、牡丹园、农业观光园的打造,这里的乡村旅游渐渐火了起来。
不远处,紧邻川黔铁路的松江苗寨也在最近开园迎客了。过了多少年穷日子的赵正发开起了羊肉粉馆,“一年来下来净赚20万元不成问题。”因病致贫的冯发国一家,在政府的帮助下,掀掉了破烂不堪的木房,建起了有16间房间的乡村旅馆。望着从家门口呼啸而过的火车,62岁的冯发国老人充满希望地说:赶上了好年景啊。
提起在牡丹园景区打工的事儿,精准贫困户张明福很开心:每天干着栽花、除草、浇水的活儿,每月有2500元的收入。这个占地1500亩的赏花、休闲、养生景区,已成为遵义城区周边最大的全境域旅游景点之一,带动周边村镇第三产业发展,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将实现综合产值5亿元。
正值仲夏,位于高坪镇仁江河畔的千果园景区又是另一番景象。
从一棵果树到另一棵果树,戴着草帽、手拿长钩的农家妇女何吉碧正在忙碌,望着树上挂满的李子、梨子,她开心地笑了:在家门口的千果园打工,每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有做不完的活路就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何吉碧的爱人杨进帮助公司搞生产管理,每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她的大儿子杨万辉则在果园里干护栏、砌墙、搬运贷物之类的包工,做一天有180元的收入。粗略测算,一家三个劳动力每年挣下的票子超过10万元。
春天百花盛开,夏秋瓜果飘香,昔日的荒山坡变成3A级景区,由光勋绿色产业发展公司开发的万亩千果园以仁江村为中心,覆盖金塘、布政两个村共18个村民组2013户人家,公司每年固定用工30人,季节用工1000多人,围绕景区开餐馆、小商店、跑运输200多家,直接带动3个村脱贫。
眼下,休闲,旅游,度假,赏花,买果,品农家美食,像仁江村千果园这样的农旅一体化“花海汇川”的景致正向汇川区的四面八方延伸,点、线、面组成一个个乡村大公园,一幅幅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新图景正在汇川大地渐次铺展。
数据表明,2016年,汇川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45%,旅游发展综合指数逐年攀升。今年1至4月,全区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0亿元。成千上万的贫困乡亲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跑得更快更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