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安徽 » 正文

全球报道:安徽芜湖板石岭的“美丽乡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充分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触摸到了发乎内心的满满的获得感。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网记者用笔触、镜头、图片、视频,深入乡村、街道、学校、医院、哨所等基层,讲述沾满泥土、饱含露珠、带着温度的鲜活故事,反映基层改革发展的喜人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党的十九大将在今年召开。近日,人民网特别推出“喜迎十九大、触摸获得感”专题报道栏目。我们将用这小小的故事,编织成美丽的花环,献给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芜湖南陵美丽乡村板石岭(胡建国 摄)

一杯热腾腾的豆浆,几块茶干,外加一包手工桂花糕……来过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联三村板石岭的人都知道,这是再好不过的一顿早餐,新鲜、味美、暖心。

而很多人不知道,每天凌晨3:00,尚未看得到天光的时候,当地村民陈俊一家就开始忙碌起来,做豆浆、打豆腐、制茶干。这在常人看似劳累的生活,在陈俊这里,却有着满格的干劲和幸福的味道。

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很多像陈俊一样的在外务工者返乡创业,唤回他们的不止是乡愁,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板石岭,村民的幸福小日子,就如豆腐作坊里的豆浆一般,咕噜咕噜冒热气。

美丽乡村带回“美丽乡愁”

山路崎岖、门前泥泞、垃圾横沟……这是板石岭人的“传统”记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后的板石岭新景。

2013年4月,南陵县联三村板石岭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起初对美丽乡村没有概念,单纯地以为就是修修路,那个时候村民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回想起当初,联三村党总支书记阮凤玉直言不讳。他坦言,由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心里并没底儿,只想走一步看一步。

但事实证明,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远不是简单的道路硬化。自那以后,板石岭开始走上环境综合整治之路,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村里的环境是一天比一天好,村民的生活品质也是一天比一天高。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从修路到沿线整治,从绿化到垃圾清理,再到亮化工程装上路灯……慢慢地,村民开始理解和支持,并主动参与到家园建设中来。

芜湖南陵美丽乡村板石岭(胡建国 摄)

南陵县家发镇美丽办主任李永祥告诉记者,板石岭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由村民作主,过程由村民监督,成果由村民共享。当时做亮化需要设计路灯样式,依山而建的板石岭,有着千年的丹桂和万亩的竹林,满山的竹林给了大家灵感,在村民的设想和建议下,最终选定的路灯就是竹子造型。

美丽乡村建设不大拆大建,在保持村落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带回的是“美丽的乡愁”。

漫步绿水青山间,干净整洁的路面、粉墙黛瓦的民居,还有精心规划的走廊亭台,彼此交相掩映。板石岭人自豪地认为,“如今的村里可不一般,过去是想着法往城里跑,现在是城里人到我们这来,一拨又一拨。”

数据统计,这个过去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如今逢到周末,游客量最多时可达3000多人。阮凤玉打趣说,游客多起来的时候,自己是又当交通疏导员,又当环境卫生督查员。

芜湖南陵美丽乡村板石岭(胡建国 摄)

美丽乡村刨出“美丽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板石岭,纯天然的山泉水、原生态的丹桂树给陈俊的手工作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走进陈俊的手工作坊,弥漫着满屋的豆花香和丹桂香。这里每天都有起大早的村里人赶过来。“他们奔的就是我们用传统石磨磨制的新鲜豆腐和手工制作的桂花饼。”陈俊告诉记者。

“回来后也没想过其他,把祖传的手艺重新拾起来就是自己的初衷。”2013年,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让当时在上海打工的陈俊看到商机的同时,也触到了希望。

陈俊把老店新开,请来自家叔叔生产制作,自己专注市场销路。多年下来,他的手工作坊已大有名气,不仅自己富了,全家的收入翻了一番,同时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如今长期在作坊上班的村民就有近10人。

村民陈俊(右一)和他叔叔早起做豆浆(张磊 摄)

陈俊的手工作坊,已经与美丽乡村融为一体,成为板石岭的品牌。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除了品尝山泉水制造的豆浆,还能体验完整的手工制作豆腐的乐趣。“这个店已经成为当地游客量统计的晴雨表。”阮凤玉不夸张地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像陈俊这样返乡创业的村民不在少数。有开起农家乐的,有办起竹艺超市的,还有建起垂钓中心的。据李永祥介绍,板石岭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左右。

从美丽乡村建设中触摸到获得感的,不止是年轻人,上了年纪的大爷也没闲着。但凡天气好,年过七旬的谢云宝就会上山拾捡竹枝丫,就地取材担回来扎成扫帚,两天功夫能够卖70元,而且专人收购不愁卖。

在板石岭,随着生态休闲旅游经济的兴起,保护环境的“生态自觉”越发显现。“好环境能换好收成,不少人都来这里体验美丽乡村。”阮凤玉说,村民搞卫生、美化环境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阮凤玉告诉记者,现在环境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下一步,准备在山林间再多修一些游步道和观光亭,盖上小木屋发展民宿。在他眼里,“只有环境好了,村民生活上去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一同出彩,这才是有生命力的美丽乡村。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