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游客在铅山县湖坊镇千亩油葵花海拍照留念。该县引导农民大力种植观光农作物,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助农增收。通讯员 丁铭华摄
盛夏的江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赣鄱大地散发着无穷的绿色魅力。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江西也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2016年8月,江西与福建、贵州一道,被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肩负起“探索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的神圣使命。从“先行示范区”到“试验区”,意味着江西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践行生态新使命,去年以来,我省按照“边申报、边推进、边落实”的原则,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生态立省的战略格局更加鲜明;厚植生态优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动能愈发强劲,生态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加固“四梁八柱”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让受益者付费,让保护者更有获得感。”我省日前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森林、湿地、水流、耕地四大重点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实现全覆盖,建立起符合江西省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这一新制度,解决了生态补偿工作中补给谁、谁来补、补多少、如何补等普遍存在的问题,补齐了我省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短板。
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央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出发点。我省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有效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成果,在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上打造“江西样板”。
“源头严防”体系。建立了生态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三条红线制度,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深入实施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2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过程严管”体系。完善“河长制”,建立健全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5级河长组织体系和区域、流域、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流域生态补偿。完善环境管理与督察制度,推进流域水环境监测事权改革,上收流域断面水质自动监测事权,出台江西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完善生态文明市场导向制度,推进南昌、鹰潭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
“后果严惩”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在考核中的权重。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南昌、赣州等地开展试点。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离任审计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出台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建立精准追责机制。
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江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路奋进,全省发展底色也“绿”意愈浓。
筑牢生态屏障
提升生态质量新优势
最近,定南富田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沟壑纵横的0.42平方公里矿区,通过实施地形整治、护坡绿化后,变成了一座“花果山”,不仅减少对东江源水质的影响,还为当地新增了近两千亩工业用地。
矿山复绿让昔日赣鄱大地上一道道疤痕渐渐痊愈,重现山水自然之美。这是江西践行生态优先,让绿色成为永恒底色的一个缩影。
我省举全省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2016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前列,湿地保有量保持91万公顷;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6.2%,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8.6%,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9%左右……
喝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享受更良好的环境,是民之所望。我省回应人民关切,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有获得感——
“净空”行动,全面完成158个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项目,推进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成省级和南昌、九江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突破140万和180万千瓦。
“净水”行动,完成农村日供水1000吨(含)以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查出26个黑臭水体,完成整治项目2个、开工15个。新建改建城镇和工业园区各类污水管网1535公里,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8%。
“净土”行动,推进7个重点防控区重金属污染监测、治理与修复工程建设,完成整治项目146个,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连续三年下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9.7万吨。全面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关停(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13879家;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处理体系,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7%。
如今的赣鄱大地,处处山清水秀,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培育绿色发展新优势
6月2日,2017年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推进动员大会召开。总投资8370亿元的1060个项目同步推进,为江西跨越发展输入强劲动力。更让人振奋的是,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的“四新”经济项目达446个,占全部项目总投资的比重达55.2%,充分体现了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要求。
面对经济新常态,不管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多大,不管转型升级的任务多么艰巨,江西始终牢记,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一时繁盛。
坚持把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我省做好产业发展“加减法”:在新动能培育上做“加法”,去年我省制定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形成创新发展“1+3”政策体系,航空、新型电子主营收入分别增长20%、25%以上;在传统动能改造上做“减法”,积极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粗钢产能433万吨、生铁产能50万吨,五年任务一年完成;关闭退出煤矿229处、退出煤炭产能1400万吨,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围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价值化。积极盘活生态资产,推动第二批林权改革试点,全省累计流转山林2572万亩。加快生态资源与产业对接,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三品一标”产品达3321个;推进“生态+旅游”,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8家;推进“生态+大健康”,成功举办南昌“互联网+”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宜春中医养生、吉安休闲养生等一批重点基地初步建成。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我省大力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绿色经济稳步壮大。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0%,绿色发展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