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陕西 » 正文

全球报道:每年上万人等待换肾救命 病友等待换肾6年多 在等待中离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主任医师袁建林和同事们一起看CT片分析病人换完肾的情况 换完肾进行复查 协调员在协调家属捐献器官新闻提示看到尿毒症病友等待换

主任医师袁建林和同事们一起看CT片分析病人换完肾的情况

换完肾进行复查

协调员在协调家属捐献器官

新闻提示

看到尿毒症病友等待换肾6年多,在等待中离世,他心情沮丧,不知道自己能否等到肾源。专家表示,西北地区一年上万人等待换肾,但是,一年完成的肾移植手术仅为300多例。

面对逝世后可能捐献器官的人群,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背负着各种压力,协调家属同意脑死亡者捐献器官救人,馈赠新生,让生命在阳光下接力!

病友等待换肾6年多 在等待中离世

看着发白的墙壁,38岁的王伟(化名)脑中一片空白,何时才能等到合适的肾源?快了!快了!会有希望的!尽管这样在电话中安慰在老家的妻儿,可是他觉得有些自欺欺人。

头发稀少,脸部浮肿,自从4年前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他一直边透析边等待肾源,希望能进行肾移植手术。等待肾源并不容易,要和供者的血型相同、年龄相近,最终配型成功者,才能进行肾移植手术。

上次好不容易等到通知,被叫来配型,却因不符合而希望破灭,最近他干脆在西京医院附近租房子,日租床费50元,透析中等待。“我现在根本尿不出来!”看到别人上厕所,王伟特别羡慕吃喝拉撒的人,能“撒”就是福。

昨天他之所以非常沮丧,是因为刚听说6月1日有一位40多岁的病友猝死,等待换肾6年多,每周都透析三次,前几天还互相鼓励要加油,一定要等到肾源,可现在……王伟不敢再往下去想了,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熙熙攘攘的看病人群,回家继续等待,用生命和时间赛跑!

缺口巨大 全国约20万人等换肾

“这不是个例,在肾源紧缺的今天,许多尿毒症患者等待一只健康的、合适的肾脏,得七八年,甚至近十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袁建林教授说,当前,全国肾功不全的病人越来越多,许多病人治疗不及时,最终发展为成尿毒症。而尿毒症患者只有两种治疗解决办法:一种是透析,另一种是做肾移植手术,但透析时,许多小分子的有毒物质是透不出来的,这些有毒物质长期存储在人体内,就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手术后患者的肾脏可以达到正常肾脏的功能。成功的肾移植有三个要素:需要一个质量好的供肾;需要一个好的配型;需要好的手术处理。具备这三要素,病人可以在术后达到一个良好的手术效果,取得最佳存活状态,可以结婚、生孩子。

目前,器官短缺是制约器官移植发展最主要的障碍。中国每年有30万名患者需要通过器官移植来拯救生命,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例左右。

据统计,全国大约有20万人在等待肾移植。然而,每年全国成功完成肾移植手术的只有9000余例。

脑死亡者捐肾 小伙重生准备结婚

袁建林介绍,目前,我国肾脏移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亲属之间的捐献,包括三代以内的亲属关系的捐献、夫妻关系的捐献(必须正常同居一年以上)和帮扶关系的捐献。另一个就是脑死亡者的器官捐献。

“只要女儿好,我就放心了,满足了!她还要实现大学梦呢!”06号病床上,躺着42岁的母亲马女士,她头一天刚刚给22岁的女儿捐了肾。她是山西人,女儿原来学习特别好,高中时查出尿毒症,病情严重,不得已放弃了考大学。等不上合适的肾源,伟大的母亲捐了一个肾给女儿。“她说等换肾好了后,回去继续考大学!”马女士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我恢复得不错吧?是不是可以回东北老家了?”31岁的程先生,戴着口罩,正在三楼门诊三诊室复查,他是4月中旬做了肾移植手术。“恢复得很好,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回老家。对了,你的运动量不够,上传步数到系统。”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更笑着说。记者看到医师和患者双方都有随诊系统,如何吃药、化验记录、日常记录等,上面都有记录,并且医生随时可以调整,患者能随时接收到提醒。

程先生说自己是不幸的,5年前查出患了尿毒症,可自己又是幸运的,今年4月等到了肾源,配型成功。他的肾源来自一位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感谢捐献者,让我获得了新生。等我康复后,就和女朋友结婚。”他露出了笑容,一双红色的鞋子格外显眼,大步流星地走出诊室。

协调家属捐献器官 挨骂是常事

如果逝世后公民的家属,大都能像给程先生捐器官的爱心家属一样,那么,很多尿毒症患者就不用如此这边苦苦等待,挣扎在死亡线边缘。

袁建林说,全国每年因为车祸而死亡的青年大概有2万人。在医学上来说,脑死亡意味着真正的死亡。但在我国,由于旧观念、风俗等种种原因,很多家属都没有想到或不愿意捐献逝世后亲属的器官。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职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西京医院34岁的医生兼协调员刘克普、35岁的协调员李艳,手里持有专门的资格证书。面对潜在捐献者的家属,协调其捐献器官。张不开口、挨过骂、差点被打、半夜出车去多地医院的急诊室协调……他们格外辛苦,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只是为了正确把握尊重生命和尊重死亡的时间转换点,并且赐予死亡新的生命价值,让生命在终点后延续。

“患者突发状况,家属本来就很悲痛,在此时向家属出示证件,讲述捐献器官的意义……多少有点在伤口上撒盐的感觉!”李艳说,一般流程是,他们跟急诊医生了解情况后,和团队医生综合分析判断潜在供者情况,然后紧急赶往现场。她一般和刘克普一同出去协调,这样稍微会有一些安全感。记得有一次,一家人因家庭矛盾,患者上吊自杀,到急诊室里的时候患者被诊断为脑死亡,他们原本去协调,可当时婆家、娘家两家几十人大闹,根本没办法协调。

“有时候协调好了,还会出现反复。”刘克普记得,去年某晚,外省一个孩子发生车祸,无法挽救,孩子的舅舅主动打电话说想要捐献器官。他们当晚11点立即出发,第二天凌晨3点半到达孩子所在的那家医院。此时,诊室前围了30多个人,都是孩子父母双方的亲人,甚至村里人都来了。父亲家属同意捐赠,母亲这一方的家属不同意,双方僵持不下。后来,眼看着要拔掉氧气管,家属把孩子送进山上(当地风俗未成年死亡不能进村)埋的时候,协调员再次讲述捐赠的意义,家属决定让孩子救人,以另一种方式,让生命得以延续。当晚,孩子捐献了两个眼角膜、一个肝脏和两个肾脏,救了5个人。

刘克普说:“我们每年协调成功的概率约为10%,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接受。”

抢救生命的同时 抢救器官

“现代急救医学的两大原则,‘双抢’!”袁建林说,当车祸等患者进入医院时,医生会用尽所有办法全力抢救生命。但当抢救生命不成功时,尽一切努力抢救器官。

当死亡不可避免,或者患者脑死亡已经成立时,医院一般会给家属讲述清楚三个选择:第一,接受死亡不可避免的现实,停止治疗(可能受到良心的谴责)。第二,家属不接受现实,医生仍然积极抢救直至无心跳死亡(最终人财两空)。第三,家属接受死亡不可避免的现实,愿意无偿器官捐献,通知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

然后由家属自愿选择。不过,如果死亡后时间过久,器官发生不可逆损伤,为保障受者的治疗,将不能捐献。

大爱无疆 我省捐献人体器官505例

当然,并非人人都可以捐献器官。据介绍,符合脑死亡标准的患者处于需要机械通气或循环支持的严重神经损伤和其他器官衰竭状态,撤除生命支持系统后无法避免发生心脏死亡;具备器官捐献者的一般条件如下:

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无活动的HIV感染;无药物滥用史,或者无如下高危活动,如静脉注射毒品史、同性恋/双性恋男性、血友病/凝血机制紊乱;无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恶性肿瘤,或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一些早期阶段的恶性肿瘤在经过成功的治疗后也可以考虑;无活动性的、未经治疗的全身细菌、病毒或者真菌感染;病人身份明确;严重的、不可逆神经损伤,预计撤除生命支持治疗后将在60分钟内死亡的病人。

记者获悉,自2011年我省在省红十字会设立了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以来,截至2017年5月底,我省实施505例人体器官捐献,主要是肾脏、肝脏和心脏。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