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苏 » 正文

全球报道:依托生态优势换道发展 宿迁打造"江苏大公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9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宿迁市三台山森林公园的衲田花海景区,盛开的马鞭草组成紫色的花海。 杜 勇 贺敬华摄 宿迁人的母亲湖——骆马湖 王甫君摄编者按

宿迁市三台山森林公园的衲田花海景区,盛开的马鞭草组成紫色的花海。 杜 勇 贺敬华摄 

宿迁人的母亲湖——骆马湖 王甫君摄 

编者按 前不久在宿迁召开的苏北发展座谈会强调,苏北不能再走传统老路的跟随者,要做发展新路的探索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广袤的苏北大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报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做发展新路的探索者”,由报社总编辑和副总编辑分别带队,第一时间聚焦苏北各地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新思考、新布局、新实践。敬请关注。

苏北发展座谈会上月在宿迁召开,省委书记李强在会上提出:宿迁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态体系保持得比较完好,可以主攻生态建设,打造“江苏大公园”,成为江苏的“生态特区”。

“省委对宿迁发展给予明确定位,使我们今后的发展路径更加明晰,这是宿迁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表示,宿迁上下将统一认识,彻底放下GDP的包袱,发挥生态这个最大优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换道发展,闯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耿车印象馆看新路

6月8日,记者走进耿车印象馆,一排玻璃瓶摆在门口显眼处,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塑料颗粒。

“这些就是耿车以前的产品。”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回忆,上世纪80年代起,耿车人外出收垃圾、建作坊,加工塑料颗粒,创造落后地区发展乡镇工业的“耿车模式”。此后,耿车成为华东最大的废旧塑料加工基地,最高峰时云集8000家作坊,近10万人“吃”垃圾饭,一年加工废旧垃圾300万吨。垃圾给耿车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戕害这里的生态环境,成为宿迁的生态伤疤。

前年底,宿迁花30天全面取缔以耿车为中心的废旧塑料加工产业。耿车关闭3400家作坊,投入1.5亿元修复生态,开启艰难的经济转型。

耿车能走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吗?耿车印象馆二楼展示的琳琅满目的家具,给出肯定答案。这一年,耿车涌现2500家网店,从当年的“垃圾镇”变身时尚的“淘宝镇”。“电商+家具”“电商+特色农业”,线下产、线上卖,成为耿车人创业的标配。去年耿车网络销售额逾20亿元,跻身全国农村电商强镇。曾经的塑料垃圾作坊主,已有75%转产转业。他们开出650家家具厂,生产150多种家具,创立130个品牌,解决2万人就业,去年产值达16亿元。

走新路,有阵痛,但绝不是“不能承受之重”。对此,耿车老板蔡为伟深有感触。4年前,受到睢宁沙集镇生产家具网上销售的启发,他果断与塑料垃圾加工说再见,办家具厂,开淘宝网店。创业第二年,他的网络销售即超800万元,去年接近2000万元,利润400万元。而过去他加工塑料颗粒,最好的年成不过赚100多万元。

“生产家具没污染,不像过去加工塑料要忍受难闻的气味;网络销售坐在家里做生意,不用东奔西走找客户、催货款。”蔡为伟感慨,“当初转型的决定太对了!”

走进董拥军的塑料加工厂,如同置身一个色彩斑斓的塑料桶世界。作为耿车曾经的塑料垃圾加工老大,他难舍塑料情结,去年办起这家工厂。“我从外地购进塑料颗粒做原料——都是食品级的,没污染!”转战“桶的世界”,他对创新特别敏感:新的设计、新的色彩、新的用途……去年,董拥军的网店卖出几万只自产塑料桶,销售额1000万元,利润150万元。“加工废塑料,落下病根,整天咳嗽。我早该转型了!”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来到耿车,走家串户,被一家家塑料加工作坊所吸引,评价耿车“把农民的商品意识培养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商品经济大潮”。而30多年后的今天,生态文明的浪潮正在深深改变着耿车农民,他们成为绿色发展的创富群体。这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找准方向,新路子一定能够走出来,而且肯定比老路好。

“养”好生态再做“生态+”

作为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地级宿迁市建市21年,发力主攻工业化、城镇化,尽管在13个设区市中经济总量最小,但发展活力最强劲,“改革、青春、生态好”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烙印。 “宿迁有座‘春到上塘纪念馆’,1978年上塘搞‘分田单干’‘大包干’,掀开江苏农村改革的序幕。”重提宿迁改革往事,魏国强充满信心:打造“江苏大公园”,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宿迁有条件、有担当,理应率先换道发展,发展绿色生产力,打通把绿色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种花种草,也不只是搞旅游,归根到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互动并进。走这样的新路,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是抓手。宿迁正抓紧编制《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重构“1+3+3”城镇功能布局。

“1”,就是推动中心城市内涵发展,建设生态优美的湖滨城市、最具活力的创业城市、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3”,就是推动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立足生态资源,实现精明增长;“3”,就是把全市所有乡镇划分为城市功能类、生态涵养类、田园综合体类“三大类”,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宿迁划定8个生态经济示范镇,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先导区。宿豫区新庄镇便是其中之一。全镇已引进15个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万亩荷园、千亩玫瑰园,推进“生态+旅游”“生态+富民”。台湾生态农业园项目负责人江家祎介绍,园区不破坏农田风貌,从台湾引种农产品,游客可观赏薰衣草,采摘南瓜、黄瓜、火龙果,到烘焙房自助加工。宿豫区政协副主席、新庄镇党委书记臧其永说,园区用工四五十人,都是雇本镇农民,一天工资80元。农民流转土地有租金,打工有工钱,还能开农家乐赚钱。

“养”出好生态,善做“生态+”。三台山景区原为国有林场,满山小老树,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低。3年前,宿迁投入14亿元,统一设计,修复三台山地区生态,造出“那山、那水、衲田”新景。生态美起来,青山变金山。至今年5月底,三台山景区开放两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收入近1400万元,成为苏北旅游“无中生有”的范例。景区千余居民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两万元。

立足优势塑造区域亮眼标识

6月16日,沭阳县颜集镇堰下村姜褚家一派忙碌,8名客服人员紧盯电脑,一旁的打印机不停“吐”订单。“6·18”大促眼看就到,这几天他每天成交三四千单,比平时多一倍。25岁的姜褚,3年前开网店,卖盆栽。花种在自家门前,公司开在自家屋里。去年,他网络卖花1400万,净赚近300万元。

泥土里长出淘宝村。作为传统的花木之乡,沭阳25万人“吃”花木饭。近几年,当地花农纷纷触网,“电商+苗木”成为沭阳最亮眼的标识。去年,沭阳花木销售85亿元,其中网络销售逾半。

不光是沭阳,“电商+”已成为宿迁的城市名片。全市网店超5.2万家,仅去年就新增8000家。一根网线解决45万人就业。去年宿迁电商交易额达740亿元,同比增长六成。

经济并不发达的宿迁,为何能站上网络经济的风口?这当然跟宿迁老乡刘强东有关。他已在宿迁投下100多亿元。位于宿迁的中国电商产业园两年前开园,京东集团率先进驻,设立呼叫中心。在他的引荐下,当当网很快也把呼叫中心搬来,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跟进。园区已入驻互联网企业近300家,形成较为完整的电商产业链,去年电商交易额达202亿元。

苏北发展走新路,必须重新审视自我优势,重塑发展自信,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生态+特色”,打造标识性产业。魏国强坦言,宿迁发展电商产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刘强东。用足这个优势,宿迁力推网络创业,寻找下一个“刘强东”。

信息化、生态化浪潮正在重构经济地理时空,拥有生态优势与丰富资源禀赋的“苏北”,不再是“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的代称,而是孕育着发展新路的先导区。

驱车初夏的宿迁乡村,麦香袭人。这片希望的田野,正在收获特色发展的希望。立足生态优势,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抓住消费升级机遇,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宿迁全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宿迁打造‘江苏大公园’,我们专注建设大果园。”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介绍,泗阳古称桃源县,境内遍植桃树,“夭桃千顷、翠柳万行”。近4年,泗阳桃树面积由不足3000亩增至3.5万亩,县里正在培育林果产业带,3年内桃树面积将达10万亩。多年以后,或许提到泗阳,很多人会想到:“平畴沃野,桃果飘香”。

35岁的薛家聪,南下上海、广东打工8年,3年前回到老家泗阳卢集镇薛嘴村,流转500亩地,种水稻、建桃园。“只要风调雨顺,今年100亩秋桃能赚100万元。”重归田园生活,他很享受:“城市给了我不一样的视野,我能把农民这个职业干得很体面。”

像薛家聪这样,宿迁近几年已有40万外出打工者返乡就业、创业,他们是这座城市发展宝贵的资源禀赋,是新乡土时代的建设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