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正文

全球报道:打造山水城市 让巴渝大地成为山清水秀之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9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着力打造美丽山水城市 让巴渝大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美丽山水是重庆最响亮的品牌、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后发优势。市第五次党

着力打造美丽山水城市 让巴渝大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美丽山水是重庆最响亮的品牌、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后发优势。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山水城市”列入六大功能定位之一。这一定位,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要求,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对人民、对历史、对自然高度负责的态度,彰显了重庆与众不同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形态之美。打造美丽山水城市,应该重点做好“山、水、绿、文、城、桥”六篇文章,强化管理举措,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重庆因“山水版美丽中国”而更加璀璨。

以山为骨——展现山之锦绣

山,是一座城市的骨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保护好城市天际线、山脊线”“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永存”。重庆群山连绵,岭谷交错,全域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到90%以上,是世界知名的山地城市;主城区缙云、中梁、铜锣、明月“四山”南北纵隔,200余座城中山体高低起伏、郁郁青青,以“山城”美名享誉于世。当前,我们对山体的保护和利用还不够系统,局部地区还存在遮山、占山等现象,保护好山城之本是当代山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保护市域山系脉络。应强化“面上保护、点上开发”, 以大巴山、大娄山、华蓥山、七曜山等盆周山地为本底,突出发挥区域生态屏障功能。保护巴岳山、云雾山等23条雁行排列的条状山体和平行岭谷,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强化山城紧密咬合的形态特征。划定綦江八面山、忠县高城山等67座重要独立山体保护线,保护线内分设禁建区和重点控建区,保护线外划定协调区。保护方山丘陵生态功能,杜绝乱挖乱建、侵害山体的行为。在生态保育前提下,适当发展山系的旅游配套、养老养生、避暑休闲、户外运动等功能。

促进主城山与城融合。孙政才书记指出“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城交融,这是我们的特色”。要重点推进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中的山系规划落地实施,彰显山城景观特色,发挥生态服务、分隔组团、近山游憩等功能,构建以“四山”为主脉,鹅岭至平顶山、龙王洞山至照母山两条城市山脊线为次脉,40座重要城中山体和其他一般丘陵组成的山系空间保护与利用格局。依托城市重要自然制高点、主要开敞空间和重要公共建筑,构建城市风光眺望系统,改变“有山难见山”的现象。深化落实“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加强禁建区、重点控建区、一般控建区分类管控,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上山。

以水为脉——再显水之秀美

水,是一座城市的律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工作,大力推行河长制,要求科学用好水域生态系统,加强滨水岸线的规划和保护。重庆河道纵横、水系发达,有17000多条干支流流经全域,滨水岸线千姿百态,但仍存在生态涵养功能弱化、亲水性不强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对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干流,各级支流、水库、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加强市域三江干流管控。要以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确保长江重庆段水质流出好于或不低于流入”为目标,对三江干流岸线功能进行划分,分类制定管控措施。生态岸线以原生态保护为主,河岸区域宜林则林、宜农则农,适度开发沿线休闲游憩功能,发展水上特色旅游;生活岸线总体上控制沿线城市发展规模、控制岸线功能比例、协调城市风貌;生产岸线重点加强货运码头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提高港口岸线资源的功能利用,加强危化品类河段雨污收集与治理。同时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消落带的景观生态治理,严禁用于非公益用途的开发建设。

强化主城区水系的保护和利用。重点是严格落实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中的水系保护与利用内容。要按照“三线一路”原则优化城市段岸线,划定河道水库防洪控制蓝线,禁止防洪、蓄水工程以外的开发,加强消落带整治;划定绿化缓冲绿线,突出生态涵养和景观控制作用;划定滨水地区建设控制灰线,控制滨水建筑的开发强度、高度、开敞空间和视线通廊;在“绿线”和“灰线”之间规划公共道路,提高滨水岸线开放性。要因地制宜利用水环境和水资源,划定饮用水源型水库保护区,限制建设行为;规划新建一批城市型水库,营造水环境;利用部分干流滩涂地、一级支流的洪泛区,新增湿地公园;加快“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形成重庆特有的山地海绵城市格局。增强次级河流的生态性、连通性、可达性、亲水性,形成网络型、深入城市内部的水系生态格局。

以绿为底——焕发绿之生机

绿,是一座城市的底色。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发展的绿色本底,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我市山水林田湖等绿色本底厚实,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强,但也一定程度存在主要生态斑块缺乏串联、系统性不够,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等问题,需要积极优化全域生态格局。

统筹全域生态空间管控。要按照孙政才书记提出的“注重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好湿地、林地、草坡等绿色空间”要求,实现全域大生态、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等空间目标。要科学划定市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和禁止开发区边界。以山林、田园、湿地等多元自然开敞空间为基础,规划建设大型郊野公园,严格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充实自然保护区系统,保留生态农业区,实现山水林田湖整体生态功能的最大发挥和永续利用。加强对国铁线路、都市快线、高速公路、航道沿线的景观控制,严格按规定设置绿化防护带,完善特色绿廊体系。

优化城市绿地系统。重点是落实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中的绿系要求,以重要基础设施的绿化防护带作为生态纽带,串联组团隔离绿带、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形成点线面结合、均衡布局、城绿相生的城市绿化网络。应以服务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导向,按照“步行10分钟到达社区公园、20分钟到达组团公园”目标,加快形成大型城市公园、组团级公园、居住区公园、社区小游园等四级公园绿地体系。选取具备独特景观、生态资源的城市边缘地区规划建设郊野公园,分层分级规划建设山城步道、滨江步道等慢行系统以及游览观光交通网络,提高游憩资源和设施的可达性。

以文为魂——延续文之厚重

文,是一座城市的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市第五次党代会指出,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市风貌,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重庆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重庆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000年筑城、800年定名,历史源远流长,人文璀璨厚重,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等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异彩纷呈。但局部地区也存在大拆大建、毁真建假,拆旧建新等问题。要让群众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必须不折不扣抓好历史文化、传统风貌保护利用工作。

完善全市名城保护体系。要遵循“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念,完善“三层七类”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在空间上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片区、点状历史文化遗产3个层次的保护,在实体上加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7种类型遗存的保护。统筹全市43个历史文化名镇、64个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全域优秀历史建筑、抗战遗址、大遗址、革命遗址、工业遗址、文化遗产等保护利用。以区县为单元完成全市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调查建档挂牌、定点定位入库和紫线划定。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立法,制定并落实全市名城保护“十三五”规划。

加强主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重点是落实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要求,分区、分级、分类、分步推进文系落地。要坚持“应保尽保、活态利用、塑造精品”的原则,以渝中区十八梯等5个传统风貌区为试点,全面推进主城区28个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通过有机更新方式持续保护和延续传统风貌。完成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建库,细化历史文化划线管理,将控制要素纳入控规刚性实施。

以城塑形——回归人之根本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的城市,是充分尊重发展规律的城市,是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的城市。美好的城市,需要不同板块的和谐共生,需要城乡的协调统筹,需要布局、形态、功能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城之美,重在“布局美”。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构建“一区两群”城镇发展格局。应按照这一要求,构建城镇空间组织与生态本底相协调、组群发展与点状开发相结合、山水田园相间的城镇布局形态。大都市区加快建设组团式布局、组群式发展、体现现代文明的田园式城镇群落;渝东北、渝东南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分别形成体现山地特色、临江特色、带状发展的城镇群落,以及体现山地特色、民族风情、点轴状发展的城镇群落。加快美丽区县建设,实现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举,提升整体风貌功能品质;加快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乡镇体系,凸显镇域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加强美丽乡村规划,“一区一图、一县一图”推广农房规划设计标准图集,优化农村集中居民点和公共设施布设,促进城乡共美。

城之美,应显“形态美”。重庆城市依山而建、傍水而栖,高低错落,富有立体感,但城市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风貌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应进一步深化城市设计工作,加强城市风貌总体设计,划定核心展示区、重点展示区、一般地区,分级分类加强保护,系统彰显城市风貌;加强落地性城市设计整合,细化落实控规管指标、城市设计管形态的“双控”机制。加强建筑风貌管理,“不搞奇奇怪怪建筑”,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使建筑轮廓线与山脊线相协调,更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使建筑滨水界面与水岸线相协调,更加层次分明、近水亲水。

城之美,兼有“功能美”。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统筹旧城有机更新和新城开发,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要加快推动都市功能核心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优质公共服务延伸,加快都市功能拓展区功能承接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优化“城市中心-副中心-组团中心”的城市中心体系,加快构建“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和“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买菜难、停车难、游憩难等问题,实现功能、产业、人口、空间、交通、公共服务协调匹配。加快推进“城市双修”,完成山体、水体、绿地、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完成内畅外联、城市更新、商圈品质提升、背街小巷整治、违法建筑整治提升等功能修补,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真正建设好秀外慧中的城市,让我们的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以桥为缀——续写桥之经典

桥,是连系山水的诗行。重庆山水成就桥之壮美,重庆桥梁丰富山水韵味。孙政才书记指出“规划建设好美丽山水城市,要着力做好山、水、城、桥的文章”。重庆是举世公认、当之无愧的“中国桥都”和“桥梁博物馆”,全市桥梁总数13000余座,35座跨长江大桥占到全国总数的1/3,拱式、梁式、斜拉、悬索等各类桥梁异彩纷呈,桥梁数量、规模、跨度、密度、技术水准、多样化水平、影响力等各项指标均优势明显,持续做好“桥”的文章,对方便城市生活、丰富城市景观、壮大“桥都”品牌效应、促进美丽山水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打造全市“桥都”名片,应增强系统性,统筹全域桥梁布局,丰富桥梁体系,宜架则架、好看耐用;凸显文化性,加强古桥保护修缮利用,丰富新桥现代文化元素,促进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性,依据各地基底选择经济型桥式布跨,加快钢结构桥梁推广应用;突出便民性,协调上下桥、引桥等系统,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特别要加强主城区桥梁形态管控,坚持空间形态管理,综合考虑功能、结构、造价,以及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传承和展示等因素,重要跨江桥梁应进行国际方案征集和多方案必选,加强桥梁空间形态和细节细部管理,让桥梁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加强桥梁预研预控,定点、定位、定线、定型、定性预留桥梁及附属设施用地,保障桥梁空间落地。加强桥梁夜景照明设计,营造和谐光环境。

以管促成——变蓝图为现实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市第五次党代会指出,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强化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孙政才书记指出,落实好规划与制定好规划同等重要,必须全力以赴确保规划落地。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还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保障措施,调动各方力量实施好规划,确保蓝图变为现实。

要加强规划编制,结合城乡规划全覆盖和多规合一工作,将市域生态空间管控、自然保护区系统、生态湿地系统、森林公园系统、风景名胜区系统等专业专项规划管控内容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将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传统风貌、城市设计等规划明确的管控事项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地法定化。要严格规划管理,涉及美丽山水城市相关保护对象和控制原则调整的,严格进行审查、论证。对山、水、绿、文、城、桥产生影响的重大规划调整,必须依法按程序进行。要强化刚性约束,推动规划督察全覆盖,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离职离任审计内容,强化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建立规划修改终身记录制度,加强规划问责,保障美丽山水城市规划实施。要加强基础支撑,运用规划大数据,跟踪评估规划实施,监测城市建设情况,持续开展规划研究,为美丽山水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2017年6月12日,第11期《半月谈》刊载《大城重庆,越来越有“范儿”!》专题文章,为我市美丽山水城市建设工作画下完美注脚。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一定以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着力打造美丽山水城市,让巴渝大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