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成都刚刚公布的“治水十条”中特别指出,到2019年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6月21日,成都两处“宜居水岸”示范工程样板段首次面向市民开放并征求意见。潺潺清水流淌、微波荡漾,岸边花木错落、绿树成荫……记者实地探访浣花溪青华路段和西郊河实业街段发现,开放首日,水岸美景已引来不少市民。□本报记者 程文雯
滨水增绿
打造有记忆的活动场所
记者来到四川博物院外的浣花溪青华路样板段。这是一段长约100米宽约50米的绿带,约18米的河道两岸是木板铺成的亲水平台。略向高处是水岸绿地,花草遍植、绿树成荫,错落有致。后期这里还将以梅花为骨干花木,再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的场景。
在西郊河实业街段,长约50米的单线驳岸绿带中融入了2.5米宽的综合游步道、带状休憩广场与亲水木平台等多个空间。改造中,河堤上原有杂乱稀疏的草木变成了景观石和各种水生植物,而沿河高大的黄桷树被保留下来,加上新补栽的垂丝海棠、银杏、美女樱、鼠尾草等植物,呈现“绿满河岸,花重锦官”的美景。
记者在西郊河实业街段还发现了磨盘、清式水缸等不少文化元素。“这里紧邻宽窄巷子,希望通过这些景观,将‘少城文化’引入场地,让这里成为一处有记忆、能生活的市民活动场所。”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王继红说。
截污净水
让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边
“以前天热走这里过,能闻到一阵阵恶臭,现在不一样了。”沿着浣花溪青华路样板段走了一圈,市民孙博竖起大拇指。
为实现碧水清流,改造工程在截污净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两处样板段的主路都采用一种新型透水路面。工作人员将一壶水倒在地上。3秒内水就渗透到地下,且湿过水的地面不打滑。“这种透水路面采用新型材料,渗透率可达95%以上,且耐高温、抗压,可减轻排水管网的压力。”工程建设方中铁二十三局项目经理邬菊学说。
为减少雨水等对河道水质产生污染,工程根据现场高差条件,在挡墙上端设置收水渗水盲管,防止雨水渗透至滨水步道铺装层。盲管中雨水被接入步道旁生态雨水草沟,经过沉淀、下渗及自然净化后,再排入浣花溪河道。工程中还运用了不少生态修复理念。“通过增加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增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王继红说。
项目名片
2016年,成都启动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首期启动的市级示范项目为全长7.4公里的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预计今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建成,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西郊河串联了宽窄巷子等景点,工程将通过系统性改造,凸显成都古城格局和历史文化,打造成集生态休闲、景观展示、市民游憩于一体的古城水文化体验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