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制图/朱濉(光电所供图)
已交付大亚湾核电站使用
1
机器人可在高辐射环境下通过无线传输,帮助处在安全区域的远程工作人员完成各种应急处置工作
2
可利用专业“机械手”,完成异物夹取、现场样本采集、简单的开闭阀门等应急处置任务
3
以机器人的“眼睛”摄像头为例,最高可在每小时10000西弗辐射的环境中工作
4位成员,小的重10来公斤,大的重100余公斤,分别具有不同功能
超强核辐射环境是人类的禁区,能否让耐核辐射的机器人代替人类去禁区作业?6月22日,记者从中科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获悉,国内首套应用于现场的耐核辐射应急机器人已在该所研制成功,目前已交付大亚湾核电站使用。
“该套机器人有4位成员,小的重10来公斤,大的重100余公斤,分别具有不同功能。”中科院特种光电智能化装备研发团队负责人冯常介绍,以往此类机器人多为单一 需求研发设计,该套机器人首次以“组合”形式出现,由光电所与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的“大国工匠”乔素凯所带领的团队合作,历时近两年研制而成。4位成员分别为陆地、水下应急机器人,异物打捞机器人和小型水下观测机器人。
“除了在特殊情况下应急外,该套机器人也将用于每年一次的核电站大修等日常维护中。”冯常表示,这些机器人可在高辐射环境下通过无线传输,帮助处在安全区域的远程
工作人员完成各种应急处置工作,如采集核辐射计量、温度、湿度等现场信息。同时,还可利用专业“机械手”,完成异物夹取、现场样本采集、简单的开闭阀门等应急处置任务。
这套机器人耐核辐射能力究竟有多强?“以机器人的‘眼睛’摄像头为例,最高可在每小时10000西弗辐射的环境中工作。”冯常表示,在此辐射剂量环境下,人几秒钟内就会死去,普通金属材料会很快被“活化”变成辐射源,光学镜头也会很快失去功能,变成“墨镜”一样的玻璃。而每小时10000西弗,也是目前世界上耐辐射摄像头所能承受的最大剂量。
“这是第一套,未来还将在智能化、成熟性方面下功夫,让机器人更‘聪明’。”冯常表示,耐核辐射应急机器人未来的研发思路是做好基本载体,并研发创新更多模块。可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将不同模块与工具库进行组装,完成作业。“核电站有上百个工种,未来我们希望机器人可以实现全覆盖,代替人类进入任何危险区域。